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评《初明诗歌研究》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评《初明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13-5-15 16:09:26   作者:牛晓庆  

  在明代近三百年诗歌史上,流派群体踵兴,才人辈出,各有其面貌,各有其精神,焕发着独特的风采。近年来,明诗的研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但从整体上看,在古典文学研究中仍相对薄弱。李圣华教授继《晚明诗歌研究》一书,历时四年撰成《初明诗歌研究》,以越中派、吴中派、江右派、闽中派、岭南派、元遗民诗、杭州诗群、松江诗群、台阁体派及明初宗藩诗、僧诗等为研究对象,对明初诗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内容丰富,辨析细密,评骘精审,显示了明诗研究的新进展。此书在诸多方面颇具特色,兹举数端如下:

  关于明诗的分期,论者或采用三分法,或采用五分法,观点各异。针对明诗分期问题,该书据明诗史的历史演变、诗歌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诗学潮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等因素,提出了“四明”说,即初明、盛明、中明、晚明。初明始于洪武初,终于宣德末,共约七十余年;盛明始于正统初,终于正德末,中历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约九十余年;中明始于嘉靖初,终于隆庆末,约六十余年;晚明始于万历初,终于崇祯末,约七十余年。“四明”说既合于明诗演变的历史规律,又有利于明诗批评研究。对此,赵伯陶、郭英德、蒋寅等学者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如郭英德教授认为这是“带有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初明诗歌研究序》,第2页)。蒋寅研究员认为“洵有高屋建瓴之识,足以成一家之言”(《初明诗歌研究序》,第6页)。

  明代传世文献丰富,给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因其卷帙浩繁而难以下手。如何去芜存菁,辨误析疑,考验着研究者的眼光与广泛阅读的毅力。该书四十余万字,在详实的资料考证基础上,系统梳理明初诗歌流派群体的构成与发展演变,论述了近百位诗人的生平事迹、人格心态、诗歌创作,结论多可据依。如对于“北郭十友”、“江右十才子”人物的辨析,孙蕡任平原簿,坐事逮系的原因等,令人信服。作者脚踏实地,坚持以丰富翔实的原始材料考证为基础,发掘前人批评所造成的误解、悬置的问题,得出了不少新的思考、新的认识。

  宏阔的文学史叙述与扎实的个案研究的融贯,往往是决定断代诗史撰著成功的一大标志。该书在准确把握初明诗歌演变之上,进行了细致的个案研究。如论述台阁体派的发展状况,针对历史上“批评他们是政治的‘帮闲’与文学的‘闲汉’”的误解(《初明诗歌研究》,第357页),作者指出台阁派对于永宣政治的巨大功绩,从而肯定其“儒者用实心态”以及“台阁体”的诗史价值。而对台阁诗人的个案研究,则充分显示了台阁体派研究的深度与精细。该书有关诗人个性心理的发微、文化心态的抉隐和艺术承传的审析,角度每能独特,观点亦新颖可信。如论刘基的用世精神、宋濂的文宗诗心、方孝孺的文章气节、高启的胆识风华、杨基的遗世独立、张羽的闲默静远、徐贲的幽情孤怀、刘崧的清和之音、林鸿的沧浪遗风、高棅的高士志趣、王恭的“白云樵唱”、孙蕡的轻脱野吟、丁鹤年的孤傲避世、袁凯的佯狂隐逸、解缙的“率易狂愚”、贝琼的“乾坤清气”等,擘肌析理,展示了明初诗坛的勃勃生机,生动描绘出了一代诗史的历史风貌。与此同时,作者注重探讨区域文化与明初诗歌的关系,认为江浙是元末明初诗坛的中心,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学术风气等所构成的地域文化,对诗派群体、诗歌风尚、诗人文化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金华为中心形成越中派,以苏州为中心形成吴中派,二者双峰对峙,居为主流,杭州诗群、松江诗群、绍兴诗人为其支流,共同构成江浙诗坛盛况。作者不仅强调诗派群体的区域个性特色,同时关注不同区域之间诗派群体的交流互动,避开了诗歌流派相割裂的研究误区。

  此外,该书采用诗话式的评论,也富有新意。近三十年来,学界呼吁重写文学史。一些文学史借用西方的文学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阐释解读,虽富有创新之意,但对中国固有的文学观念、批评体系观照不够。文学史撰写显然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理论模式。诗话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论诗体式,相较西方的批评范式,则有言简意赅、自由灵活之长。将诗话体式运用到诗史撰著中,无疑有其独特的价值。该书大量借鉴诗话的体式,谈说流派群体、风格特色、渊源演变等,常常是一语破的,文字简练,意味隽永。采用诗话体式,有话长说,无话短说,这样也避免了做八股文章、搭空架子、强拉硬凑,收到很好的效果。

  (《初明诗歌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8月出版,定价5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2013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