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评《中国传统节日》:志文化标识 传民族神韵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评《中国传统节日》:志文化标识 传民族神韵 发布时间:2010-12-17 0:00:00   作者:程惠哲  
  几年前,王文章先生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对正确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已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当我们手捧王文章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节日》,这样一部装帧设计别致而精美、内容编排科学而讲究、语言文字流畅而简洁、行文风格深入而浅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又一力作时,我们自然对它抱以十足的信心和希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节日》对记述和认知中华文化形象标志与识别系统,生发民族生命气息,传承民族资质精神,展示民族风情韵味,表现民族心理意趣,具有及时而重要的作用。   有深厚历史渊薮、久远文化根源的传统节日,是具有显著风俗内容、深远文化意义,以年为周期、约定俗成的时间节点或时间段落。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都会在其独特的传统节日体系中有所反映和呈现。传统节日因内蕴民族深层文化结构、展现民族独特文化魅力而具有重要作用。一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传统节日体现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情思模式、审美意识,延续民族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是维系民族文化身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二是彰显人民大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作用。传统节日,只有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努力使传统节日从人民大众丰富深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时俱进地传承延续下去,使人民大众过传统节日、爱传统节日,就能使中华民族在文化和心理上不断增强自觉、自信和自强。三是促进社会和谐。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农业文明的结晶,包含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体恤万物、慎终追远等思想内涵,强调人与外物、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节日作为重要民族文化资源、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对凝聚民族情志、塑造民族性格意义重大。但是,由于社会转型、价值失范,在西方节日、商业文化、假日化等的剧烈冲击下,作用重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却出现被边缘化的苗头和倾向。一些地方人们过传统节日的兴头越来越弱,传统节日的节味越来越淡,而且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播也越来越少。承载民族文化、传递种群基因的传统节日本身,没有强弱优劣之分,但是,过什么节日,却是个人对文化身份认同与选择的标示和结果。因此,当今社会对传统节日的淡漠乃至隔膜,不能不让有识之士对传统节日的命运、民族文化的未来表示担忧。   实际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许多人已经为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在两批共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518项,第二批510项)中,有近50项是传统节日及节庆活动。传统节日作为最能让普通民众耳濡目染、感同身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就社会影响力和民众参与度而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很少有什么能比传统节日的影响更大、参与人数更多。因此,今后有必要加大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和强度。   为促进人们对于我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历时两年、精心打磨而成的《中国传统节日》,从中华民族的众多节日中,精选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11个重要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仔细梳理产生原因、演化轨迹,言简意赅说明特有的主要仪式、重点习俗,并认真解读蕴蓄的文化内涵。书中对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系统、可信的知识介绍,不仅使读者对中国传统节日及节日文化产生清晰的认知,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和文化个性,也形成提纲挈领的认识。   传统历久而弥坚、包容而日新、绵延而不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传统节日,同样可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节日》将在重民族文化、兴传统节日方面,起到来点神、提把劲、给些力的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