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客家人文历史风貌的形象展示——评彭昌明主编《龙南围屋大观》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客家人文历史风貌的形象展示——评彭昌明主编《龙南围屋大观》 发布时间:2010-3-16 0:00:00   作者:卢盛江  
    初拿到彭昌明先生主编《龙南围屋大观》一书,眼前不禁一亮。这确实是一部很有文化品位和价值的好书,是客家文化研究难得的重要成果。客家是汉民族共同体的一个分支,先民祖籍中原,东晋以来至两宋,频历战乱灾荒,被迫移徙南迁,客居于赣闽粤交界的丛山之中,历干百年的生息繁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地处江西南部的赣南正是客家民系和客家化的摇篮,而围屋文化正集中体现了客家文化与精神的元素和特质。地处赣南南部赣粤边界的龙南,则是客家原乡,是中华客家围屋第一县。赣南500多座客家围屋,龙南占300多座,可以说是围屋文化的博物馆和大观园。书的编著者彭昌明先生、赖国柱先生、钟榕志先生,是三位龙南客家人,六年间他们历尽无数艰辛,跋山涉水,走村串户,深入到每一座围屋,采风采访,记录围屋的故事,最终从300多座龙南围屋中,精选120座围屋的973幅图片编成本书。他们注重原乡、原创、原生态,从这些图片中,我们可以原汁原昧地感受到客家围屋的风貌和文化特质。

    古时为宗族发展,防卫兵匪之乱而形成的“家”、“祠”、“堡”一体的格局,那壮观开阔的整体全景,那一片鱼鳞般的屋面青瓦,那多呈方体的古堡式外形,那用青砖或三合土夹卵石砌成的高大雄伟的外围墙,那墙上飞扬挺秀的翘檐,那设有防敌用炮窗枪眼的炮楼,那麻条石作门框的围门,有的围门上有炮眼,状如虎头,显出一种威严和震慑力。那围内如同四合院般鹅卵石铺地的围坪,同样是层层环通的走马楼,各式各样的天井,四通八达曲径通幽的围巷,敞亮的厅厦,雅致的石月圆门等等,体现客家围屋的特色。这些围屋多有数百年历史,斑驳的墙体,磨得发光的铺路卵石,苍老的木柱,都浸润着历史的沧桑。这一切,都以它那原生态的风貌和清晰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和福建龙岩的围屋相比,龙南围屋更显得优雅古朴秀致,融入周围村落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之中,也融入周围清丽秀逸的山水自然风光之中。我们看到的是围屋,也是以围屋为核心的龙南秀丽的山水风景画。仅就建筑而言,龙南围屋和福建龙岩围屋各有特色,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特色,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们各自是客家围屋建筑史上的一个环节,也可能因不同区域不同需要而形成不同的特色。这些围屋建筑,有的将会比较长的保存下去,但有的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损毁。想到这些,本书留下那些围屋实物照片就有一种史料价值了。它既可作为今天人们的艺术欣赏和文化享受,也为后来研究客家史、客家围屋建筑史的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资料。

    本书还用图片的方式,展现了围屋内外的客家风俗文化。从书中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围屋内客家人祭龙、扫邪、敬祖等活动,客家人在围屋串门拜年,客家人特有的头箍,身着客家人特有的斜襟布扣蓝布衣的阿婆戏孙,围屋旁河溪里的龙舟竞渡。围屋里用大木桶大竹箩筐以清水沥米酿酒。客家人迎娶新娘特有的仪式,抬着传统的礼品专用扛盒,扛盒内放置客家人习俗的礼品,按客家人习俗披红挂彩。阿婆手工制作客家人喜欢的布底鞋。篾匠在破篾做器物。客家人的农耕生活,水田里韩赶着水牛犁田耙田。传统土陶,舂米,土法造纸。客家人传统的生活扛产用具,客家人特有的鸡笼,传统豆腐架。制作客家人特有的风味食品,做捶鱼,晒烫皮,蒸米果,包粽子,酿豆腐,等等,这一幅幅客家风俗图画,都通过图片,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通过这些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客家人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习俗,它也使我们看到,传统怎样融入到现实。这些图片,也给我们留下了研究客家民俗文化的宝贵图片资料。客家人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也走入了现代生活。高速公路从围屋旁穿过,一边是斑驳的古老的围屋外墙,一边是飞速行驰的现代化汽车。娶亲时抬着传统的礼品扛盒,客家新娘却已身穿洁白的现代婚纱。还有各种专业户,无公害蔬菜专业户,中华鲸养殖基地,鳄鱼龟种养殖专业户,新经济组织产销一条龙服务场景,种鸭专业户,等等,本书用图片的方式,形象地反映着围屋内外客家人与时俱进的变化。

    本书还有20万的说明文字。作者多方查考各姓氏的《族谱》、《龙南县志》、《龙南年鉴》等文字资料,走遍龙南客家原乡,进行实地田野调查。这些文字,记述了每一座围屋的历史,它的始建年代,始建者。始建时有的还有一段生动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着客家人创业的艰辛历史和辉煌业绩。这些说明文字,还详细记述了每一座围屋的规模格局,形状、面阔、进深、墙高、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各多少;门的造型和结构,围内正房、偏房几进几组几间,围坪、厅厦、花园、戏园、艺苑、土库、巷道、天井等等,一应结构,叙述得有条有理,详尽细致。围屋内结构布局,有的还有特殊内涵。比如关西新围,开阔的内大坪,全用麻条石铺成,栽有三株槐树,五株丹桂,寓意“一品三槐五桂”,而这是皇宫园林格局。比如,介绍围屋结构布局,既防匪、防风、防震,又考虑到阴阳调节、通风采光、冷热调节,体现一种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建筑观。比如,介绍四周相通的走马回廊,不仅方便生活,而且有利于客家内部的团结和协作。新屋围的结构则寓有孙子兵法,以院墙分隔成18个院落,院墙有门,白天通行,晚上关闭,自成独立院落,既防外侵,又防内扰。栗园围则按天干地支,阴阳八卦的布局造成,故有“八卦围”之称。栗园围的三口古井,呈品字形,寓一品当朝之意。书中还一一介绍围屋所居客家人之姓氏、人数,世代相沿情况及经历的历史变革、发生的各种故事。蒋经国参观古榕围,留下“江南第一榕”题字。渔子潭围因家家世代酿客家米酒,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评为“中国藏酒最多的围屋”。真实的历史事件之外,还有一些民间传说。这些文字,既大大拓展了围屋图片的文化内涵,其本身又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所有这些,从不加雕饰的原乡图片到原汁原味的记述文字,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展示着以围屋为核心的客家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厚重,可以品味其建筑之美,艺术之美,还有蕴含其中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意涵;可以欣赏风景之美,风物之美;还可以体现其原生态,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如果你是客家人,则还会有一份特有的亲切感,乡情感。当然,这部书的装帧也是很美的。外封极有品相,内页的版式设计疏朗有致,舒展大气。图片色彩艳丽而不失秀雅,文字与图片编排精巧,相得益彰。这确是一部兼具文化品位和学术价值的好书。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精装定价:18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09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