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激活千年涉外史料 铺垫周边外交基石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激活千年涉外史料 铺垫周边外交基石 发布时间:2016-9-6 10:01:22   作者:王 勇  

  【正史外国传的价值】

  中国官方为周边国家书写史传,持续千余年而未曾间断,涉及的国家或民族近百,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体例之完备、内涵之丰赡,堪称世界文明史上一大奇迹。这座史料宝库,至今仍具有如下重大价值:

  (1) 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弥足珍贵的文字实录,填补了许多国家早期文明的“成文史”空白,充分显示中国作为地区乃至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与国际贡献。

  (2)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历代政府与周边国家开展多元外交的智慧、经验与教训,足堪为建构面向未来之新型国际关系之镜鉴。

  (3) 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圈之源头与中心,千余年来有效促进了周边国家的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向西开辟的“丝绸之路”、向东拓展的“书籍之路”,乃“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典范。兹以日本为例,从3世纪末的《三国志》到20世纪初的《清史稿》,“二十六史”专设日本传凡17 章,时间跨度超过1 500年,内容涵盖政治外交、经济贸易、社会风俗、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北史》《隋书》9种,均成书于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712)与《日本书纪》(720)之前,如果再加上《汉书》中的“倭人”记事,可以说研究日本近千年的史前史,中国历代正史的“日本传”是最为系统,甚或是唯一可靠的原始资料。

  【丢失“话语权”之忧】

  然而,这批价值极高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尚未被充分发掘、宣扬、激活。仍以“日本传”为例,日本对中国正史“日本传”的研究起步甚早,不仅有顶尖学者的精深个案研究,更有多种版本的现代日语译本,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影响。相比之下,中国学术界却无17篇“日本传”的校注本。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严酷的事实——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文化遗产,如今“话语权”却在日本方面。

  再看日本行使其“话语权”所发出的声音,大致有以下几类:

  (1) 相对比较客观公正的学术研究,但着眼点是受方日本,结合日本考古资料等,对“日本传”所载国家体制、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研究深入,而对源头之中国的状况或缺乏兴趣,或语焉不详。

  (2) 研究“日本传”的学者主体是日本史专家,他们往往基于本国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在注释史料、翻译文本时未充分考虑中国元素,因而对字词的解释不够精准,陈述见解偏于主观。如对《隋书》所载开皇二十年(600)的遣隋使,仅仅因为晚出近百年的《日本书纪》未见记载而否定者甚众。

  (3) 部分受“皇国史观”影响的学者,带着政治倾向与抵触情绪,对中国正史“日本传”基本持否定态度。他们的相关研究多有误读乃至故意歪曲之处,如右翼学者编撰的历史教科书《国民之历史》,狂言约2000 字的《三国志 · 魏志 · 倭人传》是“历史废墟”,“作为历史资料不屑一顾”,幻想3世纪的日本已经拥有很高的文明程度。

  对于这些不和谐之音,国内学术界由于缺乏基础性研究,显得底气不足,驳斥乏力。尤其令人忧心的是,欧美学术界在利用这些史料时,主要参照日本人的成果,因此日本学界的某些误读、曲解影响有国际学术界之忧。

  【激活涉外史料之意义】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中华民族原创的辉煌文化,曾经远播海外、惠及四邻。如果我们不能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很可能出现“源远流短”的现象,从而失去“中心”地位。

  中国历代正史中丰富的外国传史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千余年来外交智慧的宝库,积极继承这份遗产、正确解读文本内涵、讲述其中故事、发出中国的声音,可为未来国际关系的千年大计提供过往千年的历史镜鉴。

  浙江工商大学王勇教授主编,历时13 年心血的成果汇成《历代正史日本传考注》5卷,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良好的开端。其意义有以下几点:

  (1) 在学术层面上,由中国学者做出高水平的文本校注,使国际学术界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可靠定本,以排除各类不和谐之音的干扰。

  (2) 在内容解读上,通过《杂考》《研究余录》,在诸如“日本”国号等焦点问题上正本清源,发出中国声音,掌控国际话语权。

  (3) 在现实关切上,总结千余年来中国奉行“人文外交”的历史经验与巨大成就,为建构新型周边外交格局铺垫基石。

  (《历代正史日本传考注》(全5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定价: 78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