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中国现代史学的多面相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中国现代史学的多面相 发布时间:2016-8-31 10:08:26   作者:李孝迁  

  中国现代史学头绪繁多,不仅关涉新旧,而且交错中外,即便当事人的观感、见识,亦千差万别,更何况后人审视过往,雾里看花,难免陷入想当然的尴尬境地。如何真切又具体认识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的脉络,除了研究史家和史著,尽最大可能把那个年代“回头看”的文字搜集整理出版,让不同立场、不同高度的同时代人现身说史,众声喧哗,以便后人有所凭借,多方比较,从而领略中国现代史学多样而丰富的面相,对之有近真的把握,不致被后见之明或一孔之见所误导,或以偏概全。例如何炳松,齐思和对何氏评价甚高,誉之“在中国现代史学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费墨颇多,然周予同却只字未提,顾颉刚更不承认何氏是史学家,而只谓之教育家;再如,夏曾佑《中国古代史》从中学历史教科书升格为大学丛书,深受时人推崇,齐思和、周予同、钱穆皆有所称述,尤其周氏予以详论,可今人谈论中国现代史学,夏书虽不能不提,但恐怕不占特别显著的位置;周予同谈唯物史观派,首讲胡汉民,而不提李大钊,与时下的认识亦大别;同是回顾总结抗战以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徐文珊、叶蠖生两人的文章立场、观感皆差异甚大;前人和今人都喜谈流派,但当事人未必欣然接受各种标签,如把顾颉刚作为疑古派代表,柳诒徵为信古派代表,他们自己或许都不能接受。顾颉刚就认为中国现代史学不存在明确的流派,强分派别很不合理,如陶希圣、郭沫若、翦伯赞同以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但各人所得的结论距离很远。顾氏更愿意用地域区分史学风格,“以北平为中心的史学家,重实际而注意枝节,往往失之琐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上海为中心的史学家,重概括而追求完整性,往失之空洞,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顾颉刚论现代中国史学与史学家》,《文化先锋》,1947年第6卷第16期。)但这只是笼统的说法,落实到某位史家,则又得具体分析。总之,史无他法,只有比较的方法,傅斯年极端地说:“假如有人问我们整理史料的方法,我要回答说: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历史事件虽然只发生一次,不再重演,但一个事件不尽止有一个记载,可比较而得其近真,好几件事情每每又有相关联的地方,可比较而得其头绪。(傅斯年:《史料论略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因此,“回头看”文字的作者不仅是学术实践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评论者,诸人所见所评,未必如实客观,却提供了前后左右比较参证的依据,是我们今人穿越回归历史现场不可或缺的媒介,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利用各种目录工具书以及各种图书数据库,尽最大努力搜集1949年前时人所写的各种“回头看”的文字,精心筛选,让更多声音发出,希望能比较全面反映中国现代史学的面貌。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发展总体格局是偏重于头尾与中段,即古史、近代史和蒙元史,其余重要时期秦汉、隋唐、明代的历史,研究者相对较少。(齐思和:《中国史学界的展望》,《大中》1946年第1卷第5期。)为什么研究古史的人那么多?聂崇岐认为理由不外两种:一古史疑问多,可做题目多;二古代材料少,所费时间自然也少。题目多,材料少,见工较易,成名不难。他更批评投机分子研究古史,走入画鬼一途,因鬼不易见,画得像不像,没有人能做比较。(聂崇岐:《对现在史学界几句诤言》,《现代知识》1947年第1卷第11期。)研究蒙元史渊源于晚清西北史地之学,又受刺激于域外汉学,国内学界欲与外人争胜,故治“不中不西之学”者亦不少;至于近代史(清史)的研究,自然是因为时代的需要,跟现实较接近,新旧各派都很关注。所以,“回头看”文章大多偏重这三块领域,其他所见者少。这种畸形的史学发展,或受西方汉学(或中国学)的影响。蒙元史更不用说,古史研究侧重讨神话传说,近代史注重外交方面,皆与西洋人研究中国史取向一致。因此,齐思和呼吁史学研究要均衡发展,纵向上各重要的断代史,都要有人研究,横向上关注面不能太偏,经济、政治、社会、学术、制度都要有所注意。

  史学史研究不应只留意学院派史学,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同样是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故收录两篇讨论近代中国的学校历史教育的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历史教育的实况,而不是想当然以为近代史学名家辈出,历史教材编写兴盛,彼时历史教育一定令人满意;以往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研究,事实上只是研究中国史的史学史,几乎不论及中国学者在西洋史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情形,为纠此偏,特收录四篇有关检讨和回顾国内西洋史的文章;左派史学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如何看待对手的工作以及如何评论自己的成绩,对我们深入认识现代史学大有裨益,

  

  田炜撰写的《西周金文字词关系研究》已完成修订,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承作者雅意,要我写几句话作序。我想乘此机会,略谈一点感想。

  在各种文字体系里,绝大多数是拼音文字,只有汉字例外,它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意音文字。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字形和它所记录的词的音义之间,存在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字词关系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由于汉语的字词关系随着时间、空间的推移,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所以要想了解汉语字词关系的整个发展史,首先要对各个时代的语料中的字词关系作深入细致的整理与研究。而地下出土的西周金文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未经后人转写传抄的“同时”语料,能反映当时的用字实际。过去虽有学者对西周金文字词关系有所涉猎,但还没有人作过系统的整理与研究。田炜的《西周金文字词关系研究》一书首次全面尤其1940年代国共两党在史学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焦点何在,如何表现,皆需要“回头看”的文章。左派所写的文章,以往认为没有学术价值,多所忽略,所见较少,故尽可多收;收录三篇以“国故”或“国学”为题的文章,是鉴于内容多关系史学。需要说明的是,评论史家与史书的文字,当然也属“中国现代史学评论”范围,但本集只收录综合性的评论文字,凡评论某人某书,拟另收编于其他资料集。总之,在海量的文献中披沙拣金,难免挂一漏万,期待学界同道的共同努力,不断披露资料线索,以便日后能不断完善这本资料集。

  本集所收录文献,相当部分为首次整理,尽量根据原本,如有其他各版,则参考校勘,皆径改不出校注。按现在通行的出版要求重新标点。近代文献整理,看似容易入手,实则亦有难度。所收文章大多发表于报刊,错字、别字、衍字和倒误之处甚多(皆径改),加之标点不规范,字迹模糊,对编校者的知识和耐性都是一番考验。每念及此,诚惶诚恐,我郑重向读者承诺,本集所有文献的编校工作,皆本人亲为,如有失误,亦个人能力有限所致。真诚期待学界同行的批评!

  (《中国现代史学评论》(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年2月出版,定价:108.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