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评《周易悬解》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详参博校 推陈出新――评介《长安...
- 书房花木好风致
- 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李贽全集注》出...
- 《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的编...
- 自来香好不须寻:况周颐研究的标志...
- 写在《南宋初刻周易注疏》出版之后
- 绽放在青藏高原上的艺术奇葩——评...
- 袁宏道《精镌古今丽赋》的文学资料...
- 《何其芳批本〈红楼梦〉三种》序节...
- 善本掌故:千年不衰《董美人》
- 毛泽东和蒋介石惟一共同推崇的书:...
书讯书评
先秦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滥觞时期,先秦的哲学思想更是支撑中华文明历数千年而不衰的文化脊梁。在所有论述中华文明的著作中,先秦时代的典籍都是不可回避的。而在所有的先秦典籍中,《易》是最受争议的。尊之者,称《易》为“六经之首”甚或是“十三经之首”,誉之为“中华文明的总源”;抑之者,指其为“巫筮之书”,甚至是中华文明在近代停滞不前的“罪恶渊薮”。当然,对于《易》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在《易》产生的时代就开始了。当武王新逝,成王年幼,殷商残余势力与不满周公的三监掀起叛乱狂潮的时候,周公说“无《易》天不虞”,周公竟将天下兴亡与《易》联系在一起。而《易》的整理者孔子,在得到《易》之后,则说出了“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样的话。圣贤如孔子,竟将《易》当作了一部“行动指南”。可是,很多人并不像周公、孔子那样看待《易》,普通百姓自不必说,就连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贡也曾质疑道:“夫子他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繁。’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而当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也跟《易》开了一个玩笑,他焚书坑儒却放过了作为“卜筮之书”的《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易》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视角去解读这部“千古奇书”?我想,周大明先生的这部《周易悬解》将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首先,作者在上卷《周易通解》中,追根溯源地将《易》的产生、发展乃至流变都做了非常清晰的梳理,而这一梳理过程是将《易》放在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之中的,由此可见《易》的每一次发展演进都伴随了时代的大变革:伏羲(先天八卦)—周文王(后天八卦,《说卦》、《彖辞》)—周公(《象辞》、《经文》、《系辞》、《文言》)—孔子(整理编定)。只有清楚了《易》为今之所见《周易》,才能明白《易》中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的大智慧。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这一梳理过程中,还对《易》进行了通俗化的解释,在印证作者所述《易》的演进脉络的同时,也让我们普通读者得窥《易》之真知灼见。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破除读者心中已存的“巫筮”偏见;另一方面又可深化读者对于中华文化的崇敬之情。
其次,作者在中卷《古简新证》中,用考古发现的竹简、帛书中的文献记载,来印证《周易通解》中所得的结论。顾颉刚曾提出“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就因当时所见的文献经过了后世学者的“篡改”,因而含有了大量后代添加的内容。而考古发现的古代简帛,如郭店楚简、清华简、马王堆帛书等,则是未经“篡改”的第一手文献,使我们可以直接与古代“对话”。而在这一检验过程中,作者突破《易》的范畴,对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争鸣提出了全新的看法。
最后,作者在《考辩三则》中,对与《易》相关的几个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进行了重新释读,这其中有“太极”、“五行”、“三皇与三坟”等。《易》的内容艰深庞杂,即使玄化后的《易》也很少为普通人所涉猎。大众熟悉的是太极、阴阳、五行等简单明了且在日常生活中可知可感的词汇,而大众对于这些中华文化核心概念的误解又加深了《易》的玄化色彩,因而对这些核心概念的释读,将围绕在《易》周边的阴云也驱散了。
对于学术研究,胡适先生曾经说过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作者周大明的研究思路,正符合于此。他在本书中提出的一些“振聋发聩”的新见解,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新奇、迷惑甚至不屑,但当看完他综合运用考古学、民族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学科手段进行的论证后,又不得不服膺作者学识的渊博与大胆的想象力。仅举两例以展示之。
其一,从先秦时期起,很多人都认为《易》是卜筮之书,是占卜算卦的依凭,因而才有了“子贡之问”。可惜,当时孔子都未能明了其中的全部奥秘,只是托以《易》中存有上古之言,需要多加学习而搪塞过去。而真正的史实是,周文王在身陷囹圄中创立后天八卦,写就《彖辞》,并以之为兴周灭商的指南,怎可能直抒其意;三年的艰苦惨烈的平叛战争,使周公旦深深认识到殷商残余势力的强大,以及人心的难以征服,遂利用殷人事鬼、好占卜的习性,改造利用《易》,写就《系辞》、《文言》与《经文》,使之成为殷商贵族和百姓的“精神鸦片”,而这一改造过程,自然隐去了《易》中深藏的大智慧,而凸显了其占卜的特性。文王的无意与周公的有意,酿成了中华文化中的这一最大“冤案”。
其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奇观,各种学说纷纷崛起,凡谈中国思想、中国哲学乃至中华文化,都离不开这一时期。而之所以出现如此活跃的学术局面,一方面与当时的“大争之世”有关,剧烈的社会动荡,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给予了学术足够自由的空气,催生了士人力量的崛起。另一方面,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有关,而其中的关键点在春秋中期王子朝叛乱导致的西周官藏典籍的散逸。夏商周以来,这些典籍一直作为中华文明的最高智慧而深藏于王室之中,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接触到,自然不可能有文化的发达。王子朝的叛乱引发一系列事件,守藏吏老子利用所接触的典籍创立了道家学派,孔子在得了部分散逸典籍后,整理出《诗》《书》《易》等,王子朝的一名不知名的部属创立了鬼谷子学派,而考古发现的一些连当时人都没有接触到的散逸典籍,一再印证了《易》之博大与深邃……而正是这些学派、学子导演了一场场春秋战国学术争鸣的活剧。
本书不仅使我们得窥《易》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大智慧,更可破除附加于《易》上的各种牵强附会,可以说,读完此书,我们是不会再将仅仅当《易》作一部卜筮之书的。
本书的作者周大明先生,本科读的是河南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就读的是武汉大学国民经济系,先后在无线电厂、杂志社、出版社、报社工作过,可谓经历曲折、阅历丰富,然而作者始终怀有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正是这种“使命感”让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关注着传统文化,并最终从一个理科生、企业管理者、记者、编辑走向一个学术研究者。通读本书,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学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孜孜以求,对于学术研究的坚定执著。可惜天不假年,作者在本书交稿后不久便因病去世,未能看到本书的出版,谨以此文作为对他的纪念。
(《周易悬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定价6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