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文化名人手稿与书法艺术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文化名人手稿与书法艺术 发布时间:2012-3-7 14:09:57   作者:孙 晖  

 

  手稿在中外文献史上,是一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文本形式。手稿可显见的文献学意义已被人们熟知,但其艺术意义却常被人忽视。由于其本身是作者手书的作品,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并且这些“书法作品”又全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为艺术创作而创作的作品。手稿的作者多为文化人,并不是专业的书法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自然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法作品”。手稿既然并非作者为世人所作,因此也就反而成为了作者“天真”的流露。俗语说“字如其人”,“书为心画”。([汉]杨雄:《法言·问神卷第五》。)清周星莲说:“余谓笔、墨之间,本足觇人气象,书法亦然。”([清] 周星莲:《临池管见》。)透过手稿,我们能在欣赏作者书法艺术的同时,发现其“书外之意”,发掘其背后的人文精神。

  可惜的是,近现代文化名人的手稿不仅数量不多,且多深藏不露。2011年11月21日起至12月1日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妙笔华章——上海图书馆藏中国文化名人手稿展”,首次向社会公开免费展示上海图书馆馆藏现当代手稿文献。在此次展览上,观众可以欣赏到包括了茅盾、巴金、夏衍、老舍、陶行知等经过精心挑选的近百位已故名人的一百多件著作类手稿。通过这次机缘,我们还能有幸一窥平日并不能多见的文化名人书法。

  文化名人书法的特点归结起来有五点:

  一、文化名人书法不同于专业书法家书法,具有明显的文人气息,并不拘泥于旧有书法体系,可谓随心所欲不逾矩。例如此次所展茅盾手稿就极具有文人气息。其中《走上岗位》一稿为毛笔手书,小楷字体,字迹端正,起收有法;但其结体又在法度下很有个性,字字联系,气韵流畅,险中求稳,保持平衡,让人眼前一亮。

  又如,臧克家作为诗人,其书风很有文人气质。《八五生辰吟成四句致白羽敬之默涵诸友》一稿为毛笔手书,起首“狂风迷雾”四字就极具个性,字体结构均为其自创。

  二、 文化名人手稿由于时代的因素,已不同于明清手札,有很多硬笔书法混入其中。如夏衍的手稿《懒寻旧梦路·自序》,全篇为钢笔书写,作品一气呵成,各字个体虽不甚美观,且多有倚斜,但全篇整体却非常行气通畅,在章法上形成了平衡。

  又如,艾青的手稿是钢笔写的《美在天意——读“新凤霞回忆录”》。中国传统书法是由上而下的书写习惯,因此追求的是犹如银河倒挂般的气势。但是近代手稿多为西式横写,在横写中追求气势连贯是一大难题。艾青的手稿虽为横写行书,但气势连贯,字与字间笔断意连,气韵通畅,实属不易,具有很高的硬笔书法造诣。

  此外,梅兰芳钢笔手书《编剧表演琐谈》一稿,结构严谨,平衡中又略含险境,行笔流畅,具有米芾书意。

  三、 手稿的写作往往是作者本真的流露,很能体现书写者的心境。如老舍手稿《银幕上的“一百个放心”》就可看出他楷书主要特点是“松”。其楷书一反传统楷书中宫紧收的要求,字体结构较松散,中宫放松,四体紧收,且松中有序。从手稿书法推测,老舍书写此篇手稿时,其心情也必十分放松,确为“放心”。

  巴金的《随想录》是一篇钢笔手稿。《随想录》创作于1978 —1979年间,此时“文革”已经结束,巴老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时期。从手稿可见巴金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书写时形态也很放松,不拘一格,很具“随想”风格。

  四、 文化名人手稿,字如其人,很能体现作者的性格。如新凤霞,作为一位女性表演艺术家,其字非常灵秀,也十分内敛,所有的收笔都回收不放,这正是女性性格的真情流露。

  又如,方平的字。方平作为翻译家,追求翻译的信、达、雅。在书法上也体现出这种审美情趣。其字端正优雅,体现了中国传统书法楷书中宫紧收,四体开张的规律,在书法上也追求出“信、达、雅”。

  再如王元化之字。王先生是与钱锺书先生齐名的大家,时有“南王北钱”之说。其一贯治学严谨,追求完美。《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手稿为钢笔行书,却字字不出纸稿稿格,可见其个性。

  五、文化名人手稿,集中体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的文化修养,体现了传统书法对他们的巨大影响。例如俞平伯毛笔手书的《岁末赋》就体现了欧式父子对其书法的影响。而顾廷龙先生的手稿体则现了他对唐代楷书的临习功底。

  钱锺书先生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其手稿明显受民国时期册页书法的影响。其书法水平非常之高,行笔流畅,气韵生动。

  居正作为国民党元老,为民国时期司法步入正轨出力颇多。他的手稿也受到了民国手札册页影响,同时又有明末黄道周的书风,具有非常高的书法成就。

  综上所述,文化名人手稿除了具有很高的文献意义外,其书法艺术意义也不容忽视。可惜的是,至20世纪末,电脑时代的到来已将原先作者的“爬格子”变成了“敲键盘”。许多出版社在接收原稿时都明确要求交电子稿,手稿已成为可有可无之物。很可能在21世纪中,手稿就将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文献。如何更好地保护和研究手稿,将显得愈为迫切。

  (说明:本文所用图片均选自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藏中国文化名人手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定价58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2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