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怡情悦性的文化美食——俞为洁《中国食料史》散论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怡情悦性的文化美食——俞为洁《中国食料史》散论 发布时间:2012-2-21 14:20:03   作者:颜晨华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龙年新春推出的“中华饮食文化专题史丛书”是中国饮食文化领域的力作。其中由浙江省社科院俞为洁研究员撰写的《中国食料史》尤具风味,值得品读。

  俞为洁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毕业于杭州大学文博专业、浙江农业大学农业史专业,其后在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社科院多年从事东南地区早期文明的研究。学科的跨越,诗意的心灵,20多年的青灯黄卷,人生路上的贵人相助,使她的学术园地结出累累硕果——60余篇学术论文、10余部独立撰写及合作完成的论著、10余项重要课题、多次海外交流,逐渐成为令人瞩目的学界翘楚。《中国食料史》便是作者20年来食品原料史研究的重要结晶。

  在农业史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不乏其人,在饮食史领域的学人更是群英荟萃。而俞为洁的《中国食料史》跨越农业史和饮食史两大领域,打破了先前单一的研究格局,以食物原料开发利用为切入点,融农业和饮食史于一体,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关中国食物原料开发利用史的专著。

  开发和利用食物资源的过程,就是人类和文化不断进化的历史。作者从人类的史前时期说起,以食品原料开发利用的历史为主线,厘清了食物种类在中国历史上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发展脉络,以及食物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进程;以翔实可信的资料和脉络清晰的分析,将农、林、牧、渔业的生产发展史与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史完美地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层次丰富、视觉多维的框架体系。

  与单纯介绍饮食文化的作品不同,作者深入历史表象的背后,探寻社会、政治、科技、习俗方面的原因——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建设,繁育养殖水平的提高,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和炊具的影响,北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拉锯式战争对汉地畜牧业的促进,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距离所造成的南粮北运,隋唐之后人口的大规模南迁,稻麦两熟制在南方的大规模推广,麦作农业向稻作农业的转变,文人阶层的兴起与饮茶习俗的发展,佛道兴盛与素食、食疗体系的形成,人口因素对高产低质的食物原料的最终选择等等。作者在复杂变幻的背景中论述了中国古代粮食格局的多次演变,清晰地展示了中国食品原料不断更替的历史全景,具有令人折服的深度与不容忽视的学术功底。

  本书的明清部分还介绍了因中国版图的扩张、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外来食品进入中国的第四次高潮。从美洲传入的玉米和番薯成为大部分中下层民众的主粮,杂粮开始和稻、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影响深远。了解可食性物种和加工技术不断引入中国的历史,可以从中总结食物利用的经验和教训,调整未来食物原料的开拓和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史料的挖掘和取材的得当,亦显示了作者驾驭史料的功力。从史前到两汉有关农业、畜牧、采集、渔猎、烹饪、酿造的史料不仅真伪难辨,而且多为片言只语,隐藏在长篇累牍的文史著作中,挖掘和遴选工作十分艰巨。作者独具慧眼,沙里淘金,集腋成裘,全面掌握了有关上古饮食文化的可靠资料,考辨精详,深入浅出,清晰概括了我国早期饮食的历史全貌。在论证方法上持之有据,取裁精当。而自魏晋至近代的历史文献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在文学作品和各类笔记中有关饮食文化的资料更是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作者集多年学术结晶,突出精要,条分缕析,力避冗长,使读者一览华夏饮食文化的发展演化。同时,作者对可食性动植物的种植和饲养、食物的腌制、酿造和肴馔烹饪等方面的描绘亦详略得当,保留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实证性细节,形象生动,饶有情趣。为提高该书的可读性,作者还在书中添加了百余幅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制造的精美插图。

  作者治学严谨,坚持用科普著作的精准文笔撰写书稿内容,去除一切无用辞藻,用最简练和准确的语言表述观点。正如年近九旬的导师游修龄先生对她的肯定:“一般而言,社科的同志都有洋洋洒洒、淋漓尽致的文风,你人在社科,文风却不属社科,实属难能可贵。”

  学术的质量源于长久的信念,只有坚持理想主义的人,才能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作者在“为自己的职业打气鼓劲”的同时,也在鼓舞更多的学人励志前行。

  《中华饮食文化专题史丛书》第一辑

  《中国食料史》 俞为洁著 定价108.00元

  《中国饮食娱乐史》瞿明安、秦莹著 定价62.00元

  《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张景明、王雁卿著 定价88.00元

  《中国饮食典籍史》姚伟钧、刘朴兵、鞠明库著定价112.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2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