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版本目录学研究》出版致辞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版本目录学研究》出版致辞 发布时间:2010-3-19 0:00:00   作者:沈乃文  
  古人强调读书,强调博学,此后才是研究问题,所谓厚积而薄发,因此常将阅读、研究等今天所谓的“做学问”,统称之为读书,学者则自称为读书人。版本目录学就是读书的学问。   中国历史悠久。一部著作产生后,内容可能经过作者的一再修改,也可能经过他人、后人在反复抄写刻印过程中的增删改动,还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窜乱和遗失,因而形成内容并不完全相同的各种本子。区别各种本子及其优劣,形成了版本学;比对各种本子的内容异同,从而判断和确定原始文字,形成了校勘学;统括各种书籍和版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形成了目录学。三项学问都产生于汉代,按今天所知,皆发端于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   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是互通的。校勘学要汇集各种本子,因而涉及版本学。版本学要辨别版本优劣,手段又离不开校勘学。统观各种著作及众多版本,揭示学术的渊源和发展,表明版本的继承和改变,则综合于目录学。 历代学者为了学术上的弃伪求真和理清脉络由来,竭力探求古书的真貌与流变,无不要求兼通三项学问。在称呼上,则历代分别以版本之学、校雠之学、目录之学,作为涵盖三项的统称。故古人讲目录之学,不是专指编目录;讲版本之学亦不是专指识别版本;讲校雠之学也不是专指比对文字。民国以后,由于研究版本目录多于校勘,又统称之为版本目录学,将熟知众多门类古书的学者,称为版本目录学家。   版本目录学经常被称作入门之学,清乾隆间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称:“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研究中国传统学问之学者,终生要查找研究各种资料,终生离不开版本目录学。版本目录学的实质,是治书之学,也是中国传统的学问之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目录学也在不断变化。   首先,由于版本目录学涵盖的范围广阔,在发展中自然地出现了从读书以外的角度,专攻一个部分的旁支。清嘉庆间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曾分之为五类:得一书必推求本原,是正缺失,是谓考订家,如钱少詹大昕、戴吉士震诸人是也。次则辨其板片,注其错讹,是谓校雠家,如卢学士文弓召、翁阁学方纲诸人是也。次则搜采异本,上则补石室金匮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如鄞县范氏之天一阁、钱唐吴氏之瓶花斋、昆山徐氏之传是楼诸家是也。次则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书之年月最所深悉,是谓赏鉴家,如吴门黄主事丕烈、乌镇鲍处士廷博诸人是也。次则于旧家中落者贱售其所藏,富室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是谓掠贩家,如吴门之钱景开、陶五柳,湖州之施汉英诸书贾是也。这可以看作是清代中期的通行看法。进展到当代,旁支不仅旗帜林立,而且各自蔚为大国。比如,在版本学知识范围内,旁出了书史、书籍制度史、出版史、印刷史、藏书史等专科。在校勘学知识范围内,旁出了古籍整理、文献史、编辑史等专科。在目录学知识范围内,不仅旁出了分类学、编目学、目录学史等专科,更与思想史、学术史、艺术史等大型学科相融合。旁支声势浩大,领域不仅与版本目录学相混淆,如出版史和版本学,而且使传统的版本目录学为了避免在当今被认为只是用于辨别版本和编制目录的学科,而不得不在众多场合自行改称为文献学或古文献学。   其次,版本目录学在传统上以考据学为主流。考据学以挖掘文献和考古材料、考订史实为特色,汹涌澎湃二百余年。至上个世纪末,随着老先生们的相继去世,考据学逐渐落潮。而一直畅行西方的、与中国传统的义理之学近同的研究方法,以视野广阔、注重思辨、力成一家之言为特色,成为当前版本目录学的主流。   第三,当今世界以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特色,图像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全文自动检索,以及网络通讯的迅速普及,无线网络通讯的方兴未艾,使得传统的读书正在一步一步地被网络阅读和全文检索所取代。   旁支喧宾夺主、考据旁落、计算机代庖,都是当前版本目录学所面临的与此前二百年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客观地讲,传统的版本目录学不仅有衰落之势,而且有生存的危机。   纵然以上种种都是已经存在的事实,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版本目录学的两千年历史,仍乐观地认为,读书种子总是有的,前贤的心血尚待总结,读书的学问也不会到此为止。版本目录学的传统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发展,也一定会发展。因此,版本目录学应该正名,应该复兴,这就是我们辛苦办刊的目的。我们热情期待着版本目录学的执著研究者。   (《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一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年10月出版,定价75.00 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0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