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学术之大观 文献之巨薮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学术之大观 文献之巨薮 发布时间:2007-5-21 0:00:00   作者:骆兆平  
《四明丛书》是一部编集宁波乡邦文献的郡邑类丛书。宁波为浙东望郡,因境内有四明山,故泛称四明,宋元郡志题名《四明图经》或《四明志》,明洪武十四年始称宁波。乡贤遗著既是地方之文献,也是天下之文献。广陵书社再次重印《四明丛书》,对传播学术文化做出贡献,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好事。?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全国海岸线的中部,枕山面海,气候宜人。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木构建筑、人工栽培稻谷和原始艺术品等遗存,足以证明这里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多,生产方式的进步,居民点逐渐从山地向海退后的平原推进。据地方志记载,春秋战国时,这里是越国的一部分,秦汉时设鄞、句章、鄮三县。汉末至五代十国,中国几经大乱,而浙东始终处于战祸动乱之外,获得长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机会。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始设明州,穆宗长庆元年,州治迁到余姚江、奉化江与甬江汇流处三江口。这里水路交通便利,成为唐代以来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从此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宋初的明州统有鄞、慈溪、奉化、象山、定海、昌国六县。南宋绍熙五年十一月,升州为府,称庆元府。元时改为庆元路。明清均称宁波府。而宁波人提到籍贯,常以四明代郡。?
宁波为人才渊薮之区,学问家代不乏人。汉有任奕;晋及南朝,出现了以虞喜、虞翻、虞预等为代表的文化家族;唐初的虞世南被唐太宗李世民称为兼有五绝的出世之才;北宋庆历年间有王致、杨适、杜醇、楼郁、王说,他们教授乡里,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人称“历五先生”;南宋建都杭州,宁波成了近畿之地,出现了文化繁荣局面,淳熙年间有杨简、沈焕、袁燮、舒璘,他们力主陆学,形成四明学派,人称“熙四先生”;宋末又有大儒王应麟,他一生著作三十余种,七百余卷;元有程端礼、程端学兄弟两醇儒;明代有王阳明的心学及姚江学派;清代有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千数百年间,学者如林,其中有著作被收入《四明丛书》者,汉一人,晋三人,南朝陈一人,唐三人,宋二十四人,元八人,明四十一人,清四十三人,民国二人,共一百二十六人。若以籍贯分,鄞县最多,有八十八人,鄞为州治或府治所在地,人文荟萃。其次为慈溪十八人,余姚六人,镇海四人,定海三人,奉化三人,象山二人。此外,金陵、西域各一人。至于外籍人士,其著述有裨四明掌故者,也在《四明丛书》甄录之列。?
宁波人有汇刊群书保存文献的优良传统。宋咸淳间,古鄮山人左圭汇刻宋及宋以前人著述百种,成综合性丛书,名《百川学海》,其中有鄞县人高似孙、戴埴、郑清之三家著作,开创了乡后学刻乡先贤遗著之风。至清末民初,浙江各地编刊郡邑丛书已蔚然成风,而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宁波却相对滞后。郡人张美翊等虽有心及此,但终因募资未果而罢。宁波哲儒辈起,遗著不下数千百种,然而佚者过半,未刊者甚多,虽刊而稀见传本者亦不少。因此,选刊乡贤著作,便是一项抢救性保存地方文献,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学术文化发展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要事。于是,张寿镛先生毅然以编刊《四明丛书》为己任。?
张寿镛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藏书家和出版家,字咏霓,号伯颂,别署约园,鄞县人,清光绪二年五月二十九日生,光绪二十九年举人。民国初,任上海货物税所所长,后任浙江、湖北、江苏、山东财政厅长。十四年,任沪海道尹。十五年十一月,管理财政部总务厅。十六年九月,任财政部次长,二十年十二月辞职。此后即致力于办好光华大学和编刊《四明丛书》。三十四年七月十五日因病逝世,享年七十岁。?
张寿镛先生自民国初年开始搜集四明文献,并陆续对乡贤遗著的存佚情况作了详细调查,所以,编刊《四明丛书》能做到博采约收。选录时,先品其人,后评其书,有学术价值而又流传未广者方为付刻。入编著作的底本,除张氏约园藏书外,还采自冯氏伏跗室、屠氏古娑罗馆、张氏恒斋、孙氏蜗寄庐、陈氏百岁堂、陆氏味腴堂、徐氏烟屿楼、张氏长春花馆、陈氏旧雨草堂、林氏藜照庐等故家所藏。大约清《四库全书》著录者占十之三,得于冯氏伏跗室者十之二,友朋与作者后人提供者十之一,约园自藏者十之四。如万斯同遗著,入编《石经考》、《宋季忠义录》、《儒林宗派》、《历代纪元汇考》、《石园文集》、《补历代史表》、《庙制图考》,共七种,其底本来源,有约园藏刻本和稿本,屠用锡藏王梓材增注本,陈月峰藏旧抄本,伏跗室藏稿本和宜兴吴氏藏万氏旧抄本。?
《四明丛书》规模大,刻印时间也较长。全书八集,一百七十八种,一千一百七十七卷,始编于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一年冬,第一集告成。二十三年秋,第二集书成。二十四年夏,第三集书成。二十五年春,第四集书成。二十六年秋,第五集书成。正当此集校印之时,抗日战争爆发。此后,张寿镛先生身处忧危,在狼烟烽火中,克服种种困难,仍校刻不辍。曾将已刻书版,分藏杭州弥陀寺,南浔嘉业堂,幸无损失。二十八年冬,第六集告成,二十九年秋,第七集书成。三十四年七月,第八集刻未及半,先生去世。后由其子星联、悦联、芝联等在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续成。并请冯贞群先生补写了第八集总序和后序。?
《四明丛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价值,窃以为除了入编文献本身的学术价值外,还在于编者通过辑佚、校勘、题跋等文献整理工作后所具有的版本价值。?
历代典籍由于各种原因逐渐散亡,若原本不存,或无专集行世,而其文见于他书者,可从他书采辑。《四明丛书》收录辑佚本三十余种,其中张寿镛先生自辑本七种,即唐《虞祕监集》四卷,《贺祕监遗书》四卷(与冯贞群合辑),《孙拾遗文纂》一卷《外纪》一卷,宋《丰清敏公遗书》二册,《舒懒堂诗文存》四卷《补遗》一卷,《定川遗书》二卷《附录》四卷,明《陈忠贞公遗集》三卷《附录》一卷。例如《虞祕监集》的采辑,是以《全唐文》及《唐百家诗集》为蓝本,又采《溪上诗辑》、《蛟川诗系》、《蛟川耆旧诗》、《四明诗干》各书存者,然后整理成集。?
《四明丛书》校勘精细,入编之书并非简单地照本翻印,在刻印前,编者对于现存的不同版本都作过认真细致的校勘。如《张苍水集》,用张苍水裔孙张世伦藏海滨遗老高允权本,参校永历黄氏藏本及顺德邓氏活字本。有的稿本,如《宋元学案补遗》,全书一百册,卷帙繁重,所采录之书民国时已经罕见,原稿字迹细小,分条剪裁,粘合处又欠牢固,为校勘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前后历时五年才校刊告竣。?
《四明丛书》入编之书,除原著外,兼收后人对作者及作品的研究成果,包括年谱、校勘记、著作考等。如王应麟《四明文献集》,就附刻钱大昕、陈仅、张大昌分别所编王应麟年谱三种,这样就可让读者同时获取有关研究资料。张寿镛先生还为其中的一些著作写序跋,为丛书一至七集写总序和后序,叙述作者生平,作品流传,版本异同等内容。其序跋之多,也为同类丛书所罕见。第八集末,《容膝轩诗文集序》写于民国三十四年五月十一日,可知先生在去世前二个月的病中仍著述不辍。?
《四明丛书》用传统雕版印刷方法刊印,字体版式仿鲍氏《知不足斋丛书》,刻印精良,版藏南浔嘉业堂。1981年,扬州古籍刻印社(广陵书社)借原版刷印,线装六百三十六册,其中补版约三十册,当时印数不多,早已售罄。今年,为满足读者需要,广陵书社缩拼影印,出版了精装本。?
(来源:转自《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