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点校本《续通鉴纪事本末》评介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点校本《续通鉴纪事本末》评介 发布时间:2006-2-8 0:00:00   作者:胡大浚  
    《续通鉴纪事本末》110卷,清代武威李铭汉、李于锴纂辑。李铭汉(1808—1891),字云章,幼受业于尹世阿、张澍,熟习经史,尤精声音训诂之学。然不得志于科举,道光二十九年年过不惑始以乡试副榜贡国子监。遂绝意仕进,开业授徒以自给,甘守贫贱,而以地方利病为己任。同治七年,以劳绩经署陕甘总督穆图善汇案请奖,加中书衔。晚年,应聘主凉州雍凉书院及甘州甘泉书院讲席,朝旨加国子监学正衔。光绪十七年四月卒。李于锴(1863—1923),字叔坚,铭汉次子。少年喜为考证、词章。光绪八年中举,主讲本邑书院;二十一年进士,入翰林。在京时,参加“公车上书”运动,领衔起草《请废马关条约呈文》。二十四年出任山东蓬莱知县,历两任,擢沂州知府,兴学校、办实业,有治绩。1913年返里,闭门谢客,寄情文史。1923年5月卒。 ?

    李氏父子为清代甘肃河西积学名宿,所著《续通鉴纪事本末》,89卷以前为铭汉晚年手辑,书未成而卒,子于锴乃续成之。其书大要用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依据清毕沅《续资治通鉴》辑录编纂而成。以《续通鉴》旧文每事为篇,标举事目,类聚其文,各排比其次第而详叙其始终,使本末赅具;分目虽有取于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而取舍增减一以袁书为主。其书成,多年未付剞劂,至于锴改官山东,始议授梓,乃于光绪癸卯开雕,越二年,至丙午(1906)夏五月竣工,刊印行世。此武威李氏家刻本,即该书迄今传世之唯一刻本。雕版原藏李氏家中,解放后捐献与国家,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由于该书原为私家印刷,或印数所限,流传未广。然颇为学界所重,武进孟心史(森)先生在《续通鉴纪事本末书后》中说:“不得李氏之书,使家喻户晓,于据撰通史之资料,不无缺憾。”(《图书季刊》第3卷第4期,1936年12月,北平图书馆)彭泽汪辟疆(国垣)先生亦赞其“义例谨严,条贯备具,视陈邦瞻、冯琦书为通█”(《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按《续通鉴》之作,明清之际出现了王宗沐、薛应旂、徐乾学等数种,均流传不广,毕沅书后出而最为风行;而为之纪事者则唯李氏此书。故就宋、辽、金、元四代历史之研究而言,本书之史料价值,实堪与毕书相颉颃;就通鉴系列史籍而论,李氏《本末》亦可与袁氏之书相伯仲也!?

    点校《续通鉴纪事本末》为原西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陇右文献整理研究规划”课题,1999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批准列入“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遂由张兴武、胡大浚等研究人员组成点校小组开展工作,至2002年完成初稿,审订复经两年而始蒇事。点校用李氏原刻本,校以毕氏《续通鉴》,并据中华书局点校本《续资治通鉴》、点校本《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以及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秦缃业《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和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佚名《大金吊伐录》等史籍,对相关史实与文字,进行核校。主要工作为:?

    

    一、对全书进行标点。标点之使用,一依中华书局已出版的各种同类书籍通用的符号,以方便读者。对据以对校的相关史籍标点本(如标点本《续通鉴》)中之标点讹误,经审慎校核判断,以定去取。如《本末》卷二八上《夏元昊拒命》有“咩迷氏,生成遇;讹藏屈怀氏,生成嵬”一句,中华书局点校本《续通鉴》卷三八标点为“咩迷氏,生成遇、 讹藏;屈怀氏,生成嵬”。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五景祐元年十月所载“元昊复立额藏渠怀氏为乌尼”,知“额藏渠怀”即“讹藏屈怀”之异译,乃夏人姓氏,不当点破,乃予改正。同卷下有“后复纳玛尹克皆山女,营天都山居之”一句,点校本《续通鉴》卷四九标点为“后复纳玛尹克,皆山女,营天都山居之”。其误相同。此其一类,即标点不当造成人名姓氏之讹。《本末》卷二八下《夏元昊拒命》有“元昊陷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栳寨”,点校本《续通鉴》卷四四标点为“元昊陷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栳寨”。按此为仁宗庆历二年(1042)事。据《元丰九域志•陕西路•延州》条载:“熙宁五年省金明县为寨并入肤施。”是撤金明县建制为金明寨在神宗熙宁五年(1072),其间相隔三十年,知元昊所陷者金明县周边承平以下数寨,既非金明全县,也不是“金明寨”。庆历年间,“金明”“承平……”本为有行政隶属关系之两级地名,不应混淆。同卷又有“即并兵北取细腰、葫芦众泉为堡鄣”一句,点校本《续通鉴》卷四五标点为“即并兵北取细腰葫芦泉为堡鄣”,误在合二泉为一。此为一类,即地名分合之误。又《本末》卷六六上《金主亮南侵》有“璘尝自著书,号《兵要》,大略谓……”一句,点校本《续通鉴》卷一三一标点为“璘尝自著书,号《兵要大略》”。据《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所载,吴璘所著书名《兵要》,知其误断前后文而致讹,为又一类。?

    二、文字与史实之校订。大体说来有以下诸方面:?

    一为校改讹误。凡讹字均于原文直接改正,卷末出校勘记予以说明。如卷六《平江南》于乾德元年二月言“高继冲自以年幼未能民事”,“能”字盖袭《续通鉴》卷三而讹,径改作“高继冲自以年幼未知民事”。卷末出校勘记云:“‘知’原作‘能’,误;今据《长篇》卷四改。”卷一二《西夏叛服》于太平兴国三年五月壬寅记“定难节度使李克叡卒”。“克”字袭《续通鉴》卷九而讹,因改为“定难节度使李光叡卒”。校勘记曰:“‘光’原作‘克’。《宋史》卷四八五《外国传•夏国上》:克睿,初名光睿,避太宗讳,改‘光’为‘克’。”?

    二为校补脱漏。凡校出脱漏,亦直接补入原文,卷末出校勘记说明。如卷八《北宋治河》于熙宁十年七月记:“乙丑,遂大决于澶州曹邨,澶州北流断绝。”“北流”前原脱“言”字,《续通鉴》校点本于此未加校补,本书则据《长编》卷二八三增补。卷八一《蒙古连兵》于嘉熙四年四月记“甲辰,监察御史王万除大理少卿,以尝论史嵩之故也”,下文原脱“秋七月,甲子……富户沦落,十室”五十六字,依据《续通鉴》卷一七〇补入。?

    三为删除衍文。凡校出衍文,即行删除,并于卷末校勘记中予以说明。如卷一七《太宗致治》于淳化元年夏四月载:“己丑,左司谏王禹偁上言‘请自今群官诣宰相及枢密使并须朝罢于都堂请见……’”卷末校勘记云:“‘枢密’下原衍一‘院’字,今据《长编》卷三二删。”卷三五上《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七月载:“壬辰,枢密使吕公弼罢。”校勘记曰:“原作‘枢密副使’,‘副’字衍出,据《长编》卷二一三删。”?

    四为改正颠倒。校出文字颠倒,即行改正,并出校勘记说明。如卷一七《太宗致治》于淳化二年十月有云:“又飞白书‘玉堂之署’四大字,令中书召易简付榜之于厅额。”据《长编》卷三二,乙为“令中书召易简付之,榜于厅额”。卷七〇《隆兴和议》于乾道元年冬十月记“有右武大夫魏仲昌独曰者……”据点校本《续通鉴》卷一三九,乙为“有右武大夫魏仲昌者,独曰……”均于卷末出校勘记说明颠倒互乙之依据。?

    五为校订重复。《本末》所录事文,或有重出者,经校出者均不作删改,仅于重复文字下加注释序号,而于卷末校勘记中作说明。如卷八《北宋治河》于元丰元年四月载“初议塞河也,……诏可”一段文字,与熙宁十年十二月甲申所记“初,河决曹邨……从之”一段重复,达一百多字,《本末》乃沿袭《续通鉴》之文,故不作删改,而于校勘记中说明之。?

    六为校订省略。《本末》于纪事文字中,对《续通鉴》及有关史籍之记载或有省略,也偶有删节不当处。如卷八《北宋治河》于熙宁七年秋九月载:“大名府文彦博言:‘河溢坏民田,愿蠲租税。’从之。”《续通鉴》卷七〇原载:“河溢坏民田,多者六十邨,户至万七千;少者九邨,户至四千六百;愿蠲租税。”对《本末》转抄之省略,点校时仍旧不改,而于校勘记中征引说明。又如卷二八下《夏元昊拒命》于庆历三年四月载:“乙巳,先是,以枢密使召夏竦于蔡州,台谏交章论‘竦在陕西……为贼所轻如此。’”《续通鉴》卷四五原载:“乙巳,以枢密副使、吏部侍郎杜衍充枢密使,宣徽南院使、忠武节度使夏竦赴本镇。”其后乃详记前此台谏谏帝罢竦之论,故“帝乃罢竦而用衍代之”。《本末》于此转抄省略过当,遂造成文意不清。点校时虽亦仍其旧不改,然于校勘记中补叙其事以明之。?

    七为校订史实。《本末》所载史实,或与其他史籍有异,必详为辨析,能断其正误,于校勘记中征引说明之;未详孰是,则胪列异文,以俟明断。如卷六《平江南》于乾德二年冬十二月记:“南唐主酷信浮屠法……由是不复以治国守边为意。”此乃沿袭《续通鉴》记载之误,故出校勘记曰:“今按:李煜崇佛事实不在乾德二年。马令《南唐书》卷五于开宝三年记云:‘(煜)命境内崇修佛寺,又于禁中广署僧尼精舍……国主与后顶僧伽帽……’。此所谓‘后’者,乃小周后也。昭惠后(即大周后)殂于乾德二年十一月,李煜为之哀毁骨立;后此四年,即开宝元年,李煜复纳昭惠之妹为后,其侈糜、崇佛诸端盖肇于此。《本末》据《续通鉴》,盖误。”又卷八《北宋治河》于大中祥符五年正月戊戌李垂上言中称:“曹公所开运渠,东五十里,引河水,正北稍东十里……”“五十里”乃据《续通鉴》卷三〇,《长编》卷七七作“三十里”,《宋史》卷九一载李垂上《导河形胜书》一事于大中祥符八年,且详录其言,于此句则曰“五里”。对此,校勘记则列出其异,而不妄加按断。?

    中华书局出版《续资治通鉴》卷首载“标点续资治通鉴委员会”的标点说明中,详述了该书标点和校补办法,指出《续通鉴》修撰和刊刻的种种问题,有谓“修的既不够精审,刻的也不大仔细,以致讹脱颠倒的地方很多”,“各种缺点,大大小小的统计约近二千四百条”。经过他们整理的标点本《续通鉴》,纠正了已发现的错误,诚然是当代古籍整理的一项优秀成果。点校《续通鉴纪事本末》无疑必须充分继承、汲取其成果与经验;故我们不但把这个标点本作为工作的主要参考,对其校补订正的文字,一般都予以采用。但太仓█米,其失故亦难免,为求慎重,凡《本末》抄录《续通鉴》之文字中,已经中华书局校点本《续通鉴》校出之讹误、遗漏、衍文、颠倒、重复等处,我们均作重新核校,必要时亦在校勘记中作相应说明。?

    本书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各种同类史籍,采用繁体字竖行排印。全书200万字,分装10册。已于2005年7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来源:转自《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