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顺康两朝的经典诗选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顺康两朝的经典诗选 发布时间:2014-7-10 9:03:04   作者:王小舒  

  《感旧集》是清代诗人兼诗论家王士禛编选的一部诗集。王士禛称此集所收为“平生师友之作”,说明入选作家与编者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游关系,故名之为“感旧集”。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著有《带经堂集》、《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渔洋诗话》等,是康熙朝的诗坛领袖。

  《感旧集》在王士禛生前一直没有付印,直到去世四十一年后,卢见曾于黄叔琳处见到一部抄本,方于乾隆十七年将其版行于世。卢见曾,字抱孙,号雅雨山人,山东德州人,尝师从王士禛,康熙六十年进士,官至两淮盐运使,著有《雅雨堂文集》,并编有《国朝山左诗钞》等。卢见曾的雅雨堂版《感旧集》在扬州印行不久,即遭朝廷禁毁,故至今已极为罕见。

  此集所收顺治、康熙两朝诗人共三百三十三位,诗作二千五百七十二首,涵盖面宽,代表性强。评者称:“顺治、康熙两朝诗人,亦大略具矣。”(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集部·总集类》)因此,《感旧集》实可视作顺康两朝的一部经典诗选。

  作为清朝著名诗人,王士禛同时也是诗歌理论家,主倡“神韵说”,此书是他秉持神韵理念精心筛选的具有统一审美特色的诗歌选集。论者称:“一经先生选次,如金之入大冶,渣滓悉化,融炼一色,洵选家之巨手也。”(卢见曾《感旧集补传凡例》)由此,该诗集还具备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和美学内涵。

  《感旧集》的编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肇端于康熙十二年,据王士禛自序陈述,编者在家乡为母亲服丧期间,受长兄王士禄病逝触发,“因念二十年中所得师友之益为多,日月既逝,人事屡迁,过此以往,未审视今日何如”,于是,“辄取箧衍所藏平生师友之作,为之论次,都为一集”,当时编为八卷。实际上,在此之前,王士禛还选有一部同时代作家的诗集,名之为“神韵集”。在《感旧集》卷八王士禄诗作之后,编者追述云:“先是,士正(禛)尝集同时名辈诗为《神韵集》,兄剧爱其书,趣便成之,未及卒业。兹感念存殁,别次平生师友之作为《感旧集》,而以《神韵集》所录旧本割什三以附益之。”可见,《神韵集》作为先于《感旧集》编选却未及卒业的当代诗集,经此次删选后,附益到《感旧集》中去了,二者合而为一,“通为八卷”。

  初成于康熙十三年的《感旧集》规模较小,为该集作序的朱彝尊称“凡五百余首”,仅为雅雨堂刻本的五分之一。此后,编者又不断进行增补,一直未曾付梓,或许这也是他始终不愿出以示人的原因。在康熙五十年王士禛去世之前,《感旧集》一直处于增补、变更状态,并未卒业。据卢见曾转述传闻,王士禛去世后,外甥赵执端曾到其家“遍索原本不得,得散稿一束开有目录,抄存此本,共为四大卷,卷百余页,考工(王士禄)在第二卷末。”(《凡例》)这个情况与原初的八卷本不同,不但卷数发生变化,且王士禄的位置也被移到了中部。可以推断,排在王士禄之后的作家大多是编者后来增补的。

  假若传闻属实,那么,卢见曾于乾隆年间在黄叔琳家看到的便是这部原稿的抄录本,它已扩展为现今二千五百余首的规模。传世的雅雨堂刻本十六卷,为卢见曾所厘订,所谓“今依抄本序次,共厘为十六卷”(《凡例》)。卢氏是依照抄录本原来顺序编排的,王士禄被置于第八卷的卷末,“其人其诗,悉依原本,不敢妄有增减”(《凡例》)。除了厘订诗集的卷数外,卢见曾还将编者后来加入的补遗作品由每卷卷末移至各位作家正选之后,这样做的用意,在“庶不失作者之意”。

  卢氏最突出的贡献在于邀请张元共同为三百多位作家补做小传。张元字殿传,淄川人。其从父张笃庆,字历友,号厚斋,又号昆仑外史,为王士禛的中表兄弟,曾与王士禛共著《师友诗传录》。集中小传的文字主要采自王士禛的各种著作,“不尽者乃旁搜别书”。因年代久远,《感旧集》里许多作家已湮没无闻,这些小传为后世读者提供了作者重要的生平资料。

  清初是诗歌创作的繁盛期,诗坛上既有明末入清的作家,也有清代长成的诗人,所谓“遁世之遗老,兴国之硕彦,无不萃汇一时”。《感旧集》对上述两类作家均予以收入,正如卢见曾《刻渔洋山人感旧集序》中所云:“人之以诗鸣于我朝之初盛而必传于后者,已囊括而无遗。”这当中,为数众多的遗民作家尤其引人注目。朱彝尊在《感旧集序》中指出:“入是集者,山泽憔悴之士居多。” 王士禛早年在扬州任推官期间,结识许多遗民作家,与他们结社酬唱,故遗民诗友颇夥。《感旧集》中收入的遗民诗人多卓有声望,如林古度、邵潜、万寿祺、徐夜、顾炎武(绛)、纪映钟、杜浚、方文、陈恭尹、屈大均(释今种)、申涵光等,他们入选的诗篇不乏怀念旧朝之作,这是《感旧集》遭到禁毁的主要原因。

  其实,除了遗民作家外,《感旧集》也收录了一批两朝为宦的作家,如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曹溶、赵进美、高珩等。这批作家与遗民作家处于同时,政治上归顺了清王朝,内心情感却十分复杂,不乏忏悔自责之意,诗歌艺术也具相当之成就,《感旧集》收录他们的作品数量亦颇可观。尤其是钱谦益,对编者曾有“代兴”之许,而吴伟业曾授编者以诗法。《感旧集》收钱氏37 首,吴氏43 首,且分列二人于第一卷和第二卷之首。

  随着仕宦阅历的增加,王士禛也结识了越来越多的官宦诗友,这部分作家更多集中在第九卷之后,如宋琬、施闰章、程可则、彭孙遹、叶方霭、陈维崧、陈廷敬、朱彝尊等人,此即卢见曾所称的“兴国之硕彦”。不过,编者的择选“广而不滥”,“约而不遗”,一概不收官场应酬之作,故而维护了诗集整体的品质。

  《感旧集》最突出的特色乃在以神韵理念统贯全书,所谓“先生诗教以神韵为宗”(卢见曾《凡例》)。关于神韵,王士禛曾喻之为“兴会神到”、“清远兼之”(《池北偶谈》卷十八),意即通过与自然景物发生审美交流而获得灵感,激发诗情,然后构造清远的意境来加以表现。此类诗作的艺术效果就是严羽《沧浪诗话》所说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感旧集》所收的作品大部分属于神韵风格的诗,卢氏所谓“渣滓悉化,融炼一色”。但是也不尽然,如钱谦益《华山庙碑歌》等闳博之制、朱彝尊《谒于忠肃公祠》等悲壮之篇,神韵就无法囊括。应该讲,《感旧集》编者选诗时首先尊重作者的主导风格,在此基础上,再尽量选其神韵之作,这与《神韵集》是有所不同的。如此,《感旧集》的特点即是:既显示各位作家的艺术个性,又贯彻神韵的美学理念,彼此兼顾,相得益彰。当然,假如该作家的主导风格本来就是神韵,那么选诗时便合而为一了。就此意义上讲,《感旧集》是一部以神韵为宗旨的诗歌选集,是符合其实际的。

  《感旧集》仅有乾隆年间的雅雨堂刻本。20世纪初,上海有正书局曾据该本石印出版,现已不多见。这次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雅雨堂刻本影印,其价值弥足珍贵。

  (《渔阳山人感旧集》(全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定价:9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4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