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浅谈中国尺牍中的书法艺术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文史精品随笔《观澜文丛》在京首发
- 戏曲典藏 嘉惠学林——浅述《大连...
- “冷山”还是“寒山”?
- 古籍整理可包括辨明其非——读《嬾...
- “婚俗恒久远 喜歌永流传”——读...
- 荟萃书体百态 揭示书体规律——浅...
- 史家新语——读蒋星煜先生的《史林...
- 书房花木好风致
- 刀尖上的艺术
-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德国普...
- 善本掌故:《仙源类谱》和《宗藩庆...
书讯书评
尺牍作为一种实用文本,在我国历史悠久。其作为一种考古实物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献意义;与此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此外,尺牍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上海图书馆于2013年11月举办了“一纸飞鸿——上海图书馆藏尺牍文献精品展”,同时还配套出版了《中国尺牍文献》一书,为广大读者献上了一顿中国尺牍的“大餐”。
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始终与实用性相关联。尺牍本身就是一种实用文本,但除了需要表达作者本人的文本意义外,又往往是通过作者书写形式表达出来的,因此也成了作者书法水平的体现,具有很强的书法艺术性。而在书写尺牍时,书写者又或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其书法水平,最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书法艺术品。在尺牍书法研究方面一般主要集中于历代刻帖与尺牍墨迹。历代刻帖往往是经过历史筛选的尺牍集,具有鲜明书法临习目的。此类尺牍一般更加重视其书法意义而疏忽其文献意义。以久负盛名的《王羲之十七帖》为例,此帖作为王羲之与益州刺史周抚之一组书信,书写时间长达十四年,可谓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
目前我们所见最多的尺牍墨迹主要集中于明清尺牍,而他们也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书风以及书者的书法特点。尺牍书法艺术的特点表现为:
一、 与书写者的书法作品特征基本一致。尺牍书法是书家书写习惯的体现,因此基本上与书家平日的书法风格是一致的。例如:明黄道周的尺牍,虽信手而写但仍如其其他书法作品一样,具有凌厉之气势,章法上字距茂密但密不迫塞;行间宽疏,但疏不空虚;纵势上讲究呼应,一泻千里;字形结构上左伸右缩,左低右高,但奇而不怪,错落有致。清袁枚为尺牍大家,其手札透露出讲究笔力的特点,与清中期时风有显著不同。时清代书风受明董其昌影响,倾向用笔柔和,往往秀媚有余而魄力不足。但袁氏用笔讲究力透纸背,尽显笔力。如“人”字虽细,但由于中锋用笔,笔力强劲,颇有立体感。在章法上,袁氏也与常人讲究纵势不同,讲究横势。借鉴隶书章法要素,横距紧而纵距密,将行草的纵势贯通与横向的参差错落形成对比,极具个性。(图1)清钱大昕手扎体现出钱氏的颜真卿书风,用笔浑厚。王震书法讲究纵势,虽是手札,尺幅很小,但气势很大。钱玄同书法楷书中有隶书意味,结体方扁,四体开张。
二、 书写者已将尺牍作为书法小品而刻意安排。大多数的尺牍虽然能流露出书风,但通常书家对待尺牍还是较为随性的。可也有部分书家非常重视尺牍书法的艺术表现性,甚至刻意为之安排。例如:明王铎的手札,其讲究气势,参差错落,墨色变化等均有明显的创作痕迹。《中国尺牍文献》所录王铎手札中,用墨至“庇”字已干,而“也”字却如起首“上承”一样用的涨墨,至“别”又非涨墨。可见此处“也”字的用墨并非自然,而是刻意安排之作,以显墨色张力也。(图2)
三、尺牍书法体现出个人修养与性格。见书如见人,由于尺牍书写的随意性,因此比一般书法作品更能透露出书家的修养与性格。例如清吴锡麒作为乾隆朝进士,又善骈文、诗歌,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其手札中的书法特征也同诗歌一样,讲究书写的节奏感。大小自然,讲究墨色层次。其墨色与毛笔同纸面的弹性接触相一致,浓淡相接,对比丰富,具有诗词般的韵律。由于尺牍的书写较为随性,因此这种书风应该是吴氏修养的另一种体现。清林则徐手札,其用笔见骨力,书风儒雅。结体充满个性,如“老”、“家”等字,一反常态,上大下小,但由于笔力强劲,故能“拨乱反正”,四平八稳。林氏书风的浩然正气与他刚正不阿的品格可谓高度一致。
四、 尺牍书法体现了书写者书写时的心境。尺牍是“双人文体”的表现,文字情真意切,其书法也能体现书者对收信者的态度。例如:清武億致钱大昕手札,书写虽为行楷但偏向楷书,落笔均十分小心,书写极为认真,体现出武氏对钱大昕的恭敬态度。(图3)
上海图书馆拥有海量尺牍文献,此次集中挑选精品予以展示并集结成书,对于广大读者而言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尺牍文献的机会,也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尺牍书法艺术之魅力。
(《中国尺牍文献》(全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定价:8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