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蒋宝龄和他的《墨林今话》
- 评《宋才子传笺证》
- 叶逢春刊《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出...
- 饾版精印与大众画谱之完美结合——...
- 《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 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德国普...
- 此东京非彼东京——读久保田和男君...
- 勉力而为的完美——《情关西游——...
- 扛鼎力作 墨学高峰——评《墨子训...
- 写在《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唐代帝陵...
- 《中国青铜器综论》简介
- 明版《崇祯历书》原貌再现
- 朱熹功臣 劳瘁之作——顾宏义《朱...
- 兰台寻史迹 城郭访珍闻
- 探幽阐微 论文衡史——《近代戏曲...
- 石破天惊 红楼梦醒
书讯书评
自清代中叶以来,古老的中国封建社会衰象凸显,各种社会矛盾加剧,战乱频仍,内忧外患挥之不去。纵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大的人民群众以及知识分子阶层中的许多人,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对精神生活的美好渴望与追求。这个阶段涌现了一大批民间和文人画家,活跃在大江南北,给苦难的时代抹上了一丝靓丽的色彩。与此同时,记载着画家事迹活动,探讨绘画创作技法理论的艺术专著亦应运而生,层出不穷,蒋宝龄的《墨林今话》就是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一种。
蒋宝龄,字子延、号霞竹,别号琴东遗民。江苏昭文(今常熟)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出生于一个较为贫寒的家庭,一辈子绝意仕途,与诗书画相伴,在穷苦中度过。为养家糊口,他自青年时代起就不得不靠卖画为生,衣食不继是常有的事。然而卖画所入并不能解决一家人全部的生活需求,常常是“山厨恰已炊烟断,且典袷衣谋早餐”(《琴东野屋诗集·自题破楼风雨图》)、“典质搜故衫,倾箱复倒笥”(《琴东野屋诗集·妇病》),陷入极度窘迫的境地。好在一筹莫展的艰辛生活,并没有能摧毁他安于清贫的意志,相反促成了他傲岸不羁、苦读不辍的习性。他有一首自赠诗即是自身形象最真切的道白:“蒋生不羁人,貌陋性亦野。四十鬓早凋,爱诗日抄写。山妻聒朝餐,一编手仍把。”(《琴东野屋诗集·铁石山房席上分赠诸君》)。写诗作画成了他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同时也是他在贫苦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嘉庆十年(1805),蒋宝龄二十五岁。自那年起,他先后流徙寓居苏州、湖州、杭州、平望、上海等地,这固然为生计所迫,卖画营生,为稻粱谋,同时也是为了广交天下文士画友,切磋技艺,倡导风雅,寻求适合自身的艺术发展道路。道光十九年(1839),他在上海发起组织“小蓬莱”书画会,集诸名士于“小蓬莱”作书画雅叙,此为上海民间画会之嚆矢。
在清代画坛上,蒋宝龄以擅长山水画闻名于世,同时工于书法,诗才清逸,在当时即享有三绝之称。他又与同邑弹琴善画的李馨、工词的季士相友善,一起被名诗人孙原湘称为“虞山三布衣”,并作诗揄扬。中有咏宝龄句云:“一生能诗郊岛齐,避俗一卷常自携。点笔绝似曹云西,间亦参入云林倪。”这里一则指出了他的诗歌不乏“郊寒岛瘦”的艺术特点,一则揭示了他的绘画技法深受元画家曹知白和倪瓒的影响。由于蒋宝龄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对民间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悟和感知,他的一部分画作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道光三年(1823),江南吴江和震泽洪水肆虐,大批的百姓流落失所,诗人王之佐赋十二章以记其事,宝龄挥毫为之补图十二幅,翔实生动地描绘出水灾所带来的种种惨状,形象地展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寄托了画家伤时忧民的情怀。
除诗、书、画之外,蒋宝龄撰著的《墨林今话》更广为人知,在清代的画史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十八卷,据书前戴熙序、严保庸跋,以及张鉴书后,皆谓此书继张庚《国朝画征录》而作,这是因为《画征录》著录的画家时间段从明末清初至乾隆中叶为止,而《墨林今话》所载则自乾隆中叶迄嘉庆、道光、咸丰数朝画苑人物,正可以与《画征录》在时间上衔接,故有戴熙诸人之言。然而从体裁内容上来看,两书却有较大的差异。《画征录》大致上以画家生卒年先后排列,分别论述,重在史传,《墨林今话》及《续编》虽人各一传,叙录画家的籍贯仕履、游历琐事,不以时代先后为序,重点在品评画家所擅长的题材及画风师承,指出其渊源所自,旁及书法、金石、诗词赏玩等,于画理史论殊欠深入。由于书中所论述的画家与宝龄多有往来,彼此间不乏画技切磋、品画论诗的交往,故书中所记往往具体而微,可资画苑谈助。如记归安画家沈燮初至吴门,交契甚少,独有郭狷甫誉其画为沈周后一人。宝龄与沈燮相识十年,“每与究论古今笔墨大旨,并观所拟宋元各家遗法,乃知积学功深”,并感叹“狷甫之言虽若过当,要其笔力气量又何可以今人薄之哉?”以此印证狷甫所言非空穴来风。又如记友人吴县文学家戈载,“于倚声尤得神悟”,校词读画外素好写生。赞其“作设色花草,冶逸可喜”,专画墨梅,疏枝繁蕊,宗法元画家王冕。作客袁江时,虽名动四方,却囊中羞涩,不无江湖流落之感。藉此可见当时的一般文人画家亦不免有生活窘迫之时。
宝龄父子一生游历未广,足迹常年不出江浙范围,所交文士画家大都为江浙籍,以致《墨林今话》所收画家以两地居多,不免有局限一隅、遗珠之憾。然而综观全书记载画家已接近1300人,可谓网罗宏富,许多不甚知名的民间画家赖此书为世人所知,流传后世,足见其堪称清中晚期难得的绘画史料。
《墨林今话》在撰述过程中似有意借助于诗话、词话的写作形式,不拘一格,笔致轻灵活泼,不时以诗系人,采辑有关诗作,运用接近的“诗话”“词话”的随笔写作手法,使本书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画家史传和美术评论,开创了中国美术批评的一种新形式。书中论述的画家或为已故及并世名家,或为往来密切的师友亲朋,或为从学画艺的门人弟子,旁及闺媛、方外和道士,所言均足征信,内容精彩丰富,除绘画外,较多记载了画家相关的书法、金石、篆刻、诗文等创作活动,以及生平仕履,游踪交往、琐闻轶事等,尤其博采画家诗作与论画相辉映,洋溢着浓郁的诗画交融、色彩斑斓、可读可诵的效果,成为《墨林今话》一大特点。
《墨林今话》原书十八卷,末附续编一卷,则由宝龄之子茝生补辑,宝龄生前因贫困而未能付梓。咸丰二年(1852),友人秀水藏书家计二田(光炘)为之出资锓版,此为《墨林今话》最早的刊本。同治十年(1871),映雪草庐又将此书重刊,然不知何故,把初刊本卷首戴熙之《序》末署“咸丰二年壬子九月下旬”,改为“同治十年辛未九月”,殊不知戴熙早在咸丰十年(1860)就已身归道山,哪里能死后作序。
我们这次整理此书,采用的底本是错误较少的咸丰二年计氏有筠堂初刻本,并参校了映雪草庐本,径改底本极个别讹误,不再出校记。又所用参校本,曾经著名学者陈汝衡收藏,书眉上有大量评语。陈氏跋云:“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余以洋二元购此书于扬城之同文书庄,细审眉批为扬州程青岳所为。程以收藏古泉及字画知名,诸批颇资考证,良足珍也。”由是可知批语出自清末民初扬州古玩商贾程青岳之手。青岳富于书画收藏,平生目击过手无数大小名家字画,熟谙不同画家的画风,有很高的鉴赏水平。他为《墨林今话》所作的批语,对画家其人与作品的评判,往往具体而微,言之有物,不失为有独到见解的一家之言。其中有不少笔墨涉及画家事迹和画作流传经过,对后人了解画家的创作活动,辨别书画真伪很有帮助,可与《墨林今话》参看,是画史研究工作者难得的资料。为此,我们将参校本眉批整理附于有筠堂本相应的正文之后,以飨读者。
(《墨林今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预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