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诞生记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诞生记 发布时间:2015-8-20 13:59:24   作者:袁啸波  

  从档案袋里抽出《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的档案材料,纸张已经泛黄,映入眼帘的是李俊民、顾廷龙、吕贞白、胡道静、陈梦熊等熟悉的名字。李俊民先生是我社的前身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下简称“中华上编”)的老领导,吕贞白、胡道静、陈梦熊都是编辑兼学者,顾廷龙是上海图书馆老馆长。一本书的编纂、出版,阵容如此强大,在今天看来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余生也晚,李、胡二位先生只见过一面;顾老倒见过几回,也曾有过书信来往;陈先生应该见过两面,只是印象不深。李、顾、吕、胡四位先生均已先后归道山,要了解《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的出版过程,最大希望就只有陈梦熊先生了。我的老师林虞生先生与陈梦熊先生是好朋友。十多年前,林老师曾委托我为陈先生购买我社的书籍,所以与陈先生通过两次电话。我心里想,要是陈先生还健在就好了。从废弃的旧电话簿里找出陈先生家的电话号码,晚上打过去,没人接,不免有点担心。次日再打,是他家人接的电话,她问明我的身份后对我说:陈先生已于去年9 月8 日去世。哎,晚了半年!

  光靠几页档案材料要复原一本书的诞生过程,谈何容易!因此,我迟迟无法落笔。经过多方打听,四处寻访健在的老编辑,并反复阅览档案资料,我终于掌握了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现在总算能描摹出一个大致的过程来。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初名《明清二朝进士题名碑录汇编索引》,这一选题最早是由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提出的。顾先生是版本目录学家,在主持编纂的《中国丛书综录》出版后,鉴于当时缺乏供查考明清两代历史人物的工具书,又提出编纂《明清二朝进士题名碑录汇编索引》,委托馆内朱保炯、谢沛霖两位先生进行编纂。1961 年11 月19 日,编纂方案、编例制订好后即交中华上编。时任中华上编编辑的胡道静先生曾经负责出版过《中国丛书综录》,向来对于出版索引兴趣浓厚,加上他与顾先生交谊甚笃,或许事先也曾商议过,故接到来稿后,胡先生便欣然推荐。他在来稿处理单的“审阅者意见”一栏用工整的小字写道:

  本索引对于历史研究和文学史研究,都有实际用途,能补充《名人生卒年表》之不足。这个计划,原由上海图书馆顾馆长提出,朱、谢两位同志已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计划也相当周密,能保证这一工具书之编制质量。(两位同志曾始终参加《中国丛书综录》编辑工作,富有编制索引的经验。)

  当时的编辑部负责人李圣传在“主任意见”栏批道:“同意约稿。”右下方是吕贞白先生的签名。总编陈向平在“总编辑批示栏”签了名。有意思的是,四位先生落款后面的日期都是同一天:11 月29 日,且《约稿合同》出版方签署的日期也是这一天。这一方面说明工作效率之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家对这一选题意见的高度一致,似乎早已达成默契。此后,有关这部书稿的联系工作均由胡道静先生负责,后来参与审稿工作的还有陈梦熊先生。

  编制索引是一项繁琐而劳累的工作,而编纂《明清二朝进士题名碑录汇编索引》更加不易。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过进士考试201 科,取中的进士共有51624 人。编者以清乾隆十一年(1746)刊行的《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及其所附明代诸科为基础,以《进士题名碑》的拓片、《登科录》、各省方志等校订、增补,重行汇辑,编为索引。可见并非仅是简单的编排,还有增补与校勘的工作。从前没有电脑,编制索引全靠手工做卡片,即将每个条目分抄在卡片上。卡片多为长方形,纸质,较厚,一般在上口中间打孔,便于用绳子穿系。等到卡片编排完成后,还要请人誊录在稿纸上,才算最后完成。《明清二朝进士题名碑录汇编索引》有180 余万字,誊抄工作量也很大,当时上海图书馆请了多位馆外人士进行抄写。

  从朱保炯、谢沛霖两位先生寄给中华上编的《明清二朝进士题名碑录汇编索引》编订方案、编例以及样稿来看,已经相当细致、成熟。他们不愧是编制索引的高手,创造性地将碑录与索引合而为一,既便于检索,又节省了大量篇幅。在明朝部分的编纂过程中,他们发现原碑录中每一进士的籍贯、户籍的著录各有不同,欲在考订的基础上采取几种处理办法,便致信胡道静先生,征求其意见,得到胡先生的首肯。1962 年4 月,部分初稿送交中华上编。陈梦熊先生仔细审阅后撰写了一份《关于〈明清二朝进士题名碑录汇编索引〉的几点意见及疑问》,建议增加若干附录,并对编例提出若干修改意见。前者可能因为限于篇幅,未被采纳,后者则基本采用了。

  《明清二朝进士题名碑录汇编索引》的编纂工作进展很快。根据档案材料推测,书稿在1962 年6 月前后即已完成并交稿,然而审稿却花了将近两年,直到1964 年5 月才发稿付排,书名更改为《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发稿前一段时间,编者为进一步提高该书质量,还对原稿作过一次修订补充。期间曾托熟人分赴北京、南京以及宁波天一阁等处,抄缮有关资料,进行校对比勘。稿件发厂后,排版也用了将近两年时间,到1966 年4 月才基本完成。本来安排在该年第三季度出书。不巧的是,5 月中旬,“文革”爆发,出版业务都停顿下来。排好铅字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只能打成纸型,封存库房,留待将来之用。不久,中华上编机构撤销,与上海其他出版社一起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俗称“大社”)。

  “文革”期间,胡道静先生被定为“反革命分子”,被捕入狱,铁窗多年,身心备受摧残。陈梦熊先生则因指出《毛选》新旧版本文字之差异而遭到狠批猛斗,几度自戕未果,幸免于死。“文革”结束后,原来合并的各出版社恢复建制。1978 年1 月,以原中华上编原班人马为主体,成立上海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古籍社”)。胡道静先生留在了上海人民出版社。陈梦熊先生则于次年离开古籍社,去了上海社会科学院,转行成一名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专家。

  古籍社刚成立,《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就安排进了出版计划。当时出版此书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配合正在进行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制工作,作工具书之用。

  原来的两位编辑离开了,《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的出版任务就交给了中年编辑张明华老师。我曾与张老师在同一编辑室共事过。她是一位善良而直爽的前辈,如今已年逾七十。我打电话去询问,电话那头传来张老师清脆响亮的声音,一点没变。当她不假思索地迅速报出《索引》两位编者的名字,我有点惊讶。张老师说,她接手此稿时,两位编者中朱保炯已病故,她是和谢沛霖联系出版事宜的。

  1978 年4 月,《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重新发稿。经历浩劫,所幸该书纸型还保存完好,无需排版便可马上投入印刷。可是偏逢那时纸张紧张,只能等待。1978 年12 月末,顾廷龙先生去成都参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会议,回沪后马上致信李俊民社长,希望《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能够赶在1979 年上半年出版,以利于加快《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的编纂进程。古籍社以公函回复说即将付印。1980 年2 月,《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终于出版了,比最初计划出书的时间晚了整整14 年。数年后,编者谢沛霖出外旅游,离奇失踪,竟不知所终。再后来,北京大学毕业的资深编辑张明华老师仅以中级职称退休。念及此,不禁感慨系之。虽然诸人命运多舛,但一部好书能永久流传后世,这是最值得庆幸和骄傲的!不是吗?

  (本文作者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5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