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讯书评 >> 钩稽史料 填补空白

浏览过该篇的读者还浏览了

书讯书评

钩稽史料 填补空白 发布时间:2010-3-17 0:00:00   作者:王 锷  
    经学和经学史的研究,艰难曲折,举步维艰。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真心愿意献身学术,甘于寂寞,从事经学和经学史研究的人,凤毛麟角。山东大学杜君泽逊有弟子焦桂美者,历时数载,撰《南北朝经学史》(下简称“焦书”),钦佩之余,感慨良多。概言之,焦书有如下特点:

    第一,选题新颖,填补空白。断代经学史研究,是中国经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发表的断代经学史论著,只有徐复观、章权才等先生之论著数种。皮锡瑞《经学历史》、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中关于南北朝经学的论述,主要依据正史《儒林传》,缺乏对南北朝经学家和经学代表作的具体分析,加之门户之见,评价多失之偏颇。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对南北朝经学史的论述,也不够深入。此外,尚有一些探讨南北朝经学的单篇论文,除个别文章外,大多铺陈旧说,浮光掠影。焦书以“南北朝经学史”研究为题,对南北朝经学史的研究时段、研究范围、依据的主要资料,参考前贤论著,进行了界定和说明。前人研究南北朝经学,主要依据正史记载。焦书除正史资料外,主要依据《隋书•经籍志》、《今存南北朝经学遗籍考》之记载,并将依据资料扩展到辑佚文献、诗文总集和别集,较之以前,视野开阔。焦书确立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南北朝经学家及其经学著作较为全面的研究,明确其学术倾向、治经特点、经学贡献,从而较为客观地评价每位经学家在南北朝经学史上的地位,探寻南北朝经学史发展的基本走向。从总体上看,焦书确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南北朝经学史”,是填补空白之作。

    第二,结构谨严,条理清晰。自东汉以来,中国历史又进入长期分裂状态,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五胡乱华,政权更迭。就学术而言,玄学、佛教、道教,交相辉映,史学、文学、艺术,空前发展。儒家经典,亦备受当政者重视。焦桂美女史,知难而进,通过对资料的深入研读,将全书分为五章三十五节,每节下细分若干问题,就总体结构而言,谨严有度,条例清晰。

    第三,立足原著,论述详尽。根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南北朝时期的经学著作有数百种之多。但南北朝经学著作完整保存到今天者,唯有皇侃《论语义疏》、陆德明《经典释文》等数种,大多数著作,均散佚不存。所以,要考察南北朝经学史,可供利用的完整资料,十分有限。焦书在考察南北朝经学史时,不仅对《论语义疏》、《经典释文》、《大戴礼记注》等著作进行分析;对散佚不存的经学论著,利用马国翰等人的辑佚资料,同时参考《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等书,钩稽史料,互相比对,分析探讨,这是以前经学研究者几乎不曾涉足的领域,其艰辛自不待言。

    第四,综合考察,见解新颖。焦书立足原著,不仅对南北朝时期十多位经学家的经学成就及其代表作进行了逐—分析,而且依据大量原始资料,综合考察了南北朝经学的特征,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南北朝经学,前人多关注南学和北学的异同,而较少关注南北朝经学的其他特征。众所周知,南北朝时期,尽管政局不稳,但学术异常繁荣。焦书针对南北朝经学的具体情况,在第一章中综合考察了南北朝经学中师学、家学和经学的地域性特点,分析了南北朝经学与玄学、佛教、文学、史学、文论之间的关系,多发前人所未发。

    焦书在结语总结说:南北朝经学承担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南北朝经学虽非长期持续发展,但总体趋势呈明显上升状态;南朝与北朝内部的经学风尚均非一成不变,而是各自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南北朝师学、家学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南北朝经学的发展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学术思潮等密切关联;南北朝经学各有特色,又异中有同;南北朝经学家深入探讨诸经,并取得了累累成果;南北朝经学对唐代及后代经学影响深远。这些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据悉,为完成此书,作者从文献中抄录的资料,多达近百万字。在学风浮躁的今天,这样的治学精神,值得称赞。由于时间等原因的限制,焦书尚有—些不足。就南北朝经学的总体面貌来看,南北朝政府和经学家,都非常重视三《礼》的研究及其现实意义。焦书对此现象虽已涉及,但探讨不够深人。焦书若能结合当时礼仪的制定,论述三《礼》给南北朝政府决策的影响,可能会更好。(《南北朝经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定价:66.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