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整理论坛 >> 陈祖武

栏目导航

古籍整理论坛

清初学术与学人
----—— 
作者:
  最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从国家图书馆弆藏的众多清人年谱中,选取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名儒年谱61家、83种,汇为丛刊影印。此举推动学术,嘉惠学林,深信能够得到四方学人赞许。
  有清一代,顺、康、雍三朝,是一个创辟规模、奠定国基的关键时期。就一代学术发展而言,清初的近百年,也是一个承先启后、开拓路径的重要阶段。这一期间,才人辈出,著述如林,其气魄之博大,思想之开阔,影响之久远,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实足以同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后先媲美。
  清初学术,承晚明学术开启之路径,带着激剧动荡的时代印记,呈现出既有别于先前的宋明理学,又不同于尔后乾嘉考据学的历史特征。这些特征似可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博大恢弘。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论清代学术,以一“大”字而言清初,认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来之学新。”顺康雍三朝的近百年,举凡经学、史学、文学、先秦诸子、性理天道、音韵乐律、天文历算、舆地沿革,乃至释道经籍,诸多学术领域,无不为一时学者广为涉足。其间,既有博赡通贯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诸大师,亦有兼通经史诗文,或以专学名家的众多学者,还有成就斐然的若干文学艺术宗匠。他们的繁富著述,博及经史子集四部,包罗万象,从而为有清一代学者对我国传统学术的全面整理和总结,奠定了雄厚的根基。
  第二,经世致用。明清更迭的历史巨变,以及伴随而至的战乱频仍,经济凋敝,使整个社会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于是自明万历末叶兴起的经世思潮,至清顺治、康熙间而空前高涨。一时学术界中人为时代所召唤,纷然而起,为完成挽救社会危机的历史课题,迸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最强音。明亡之初,南北诸大儒若孙奇逢、傅山、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投笔从戎的壮举被清兵铁骑无情否定之后,严酷的现实驱使南北学术界转而趋向著述救世,以期“明学术,正人心”。学以经世的倡导,此伏彼起,并时而鸣,成为一时学人共识,演为清初学术主干。
  第三,批判理学。明清之际,理学作为一种自成体系的学术形态,已成强弩之末。社会的大动荡和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使之无可挽回地成为学术界重新审视的对象。一时儒林中人,对理学的批判和总结取径不一。顾炎武、王夫之等人,走的是对王阳明心学不妥协、批判的道路。而黄宗羲,则是以学术史的编纂,通过对数百年理学发展史的总结,去彰明学术递嬗轨迹。颜元、李塨、费密等人,对程、朱、陆、王之学概予排击,别辟蹊径,溯源周孔,以六艺实学的讲求而充分体现其批判精神。
  第四,倡导经学。伴随理学的衰微,自明中叶以后,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潮流,已经在传统儒学的母体内孕育。清初,承明人的经学倡导,学术界在摒弃“性与天道”的论究之后,不约而同地趋向于以经学去取代理学的选择。此风肇始于江南硕儒钱谦益。入清以后,钱谦益发展了先前“以汉人为宗主”的经学主张,进而把经学与史学相结合,高唱“六经之中皆有史”。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费密等,殊途同归,明确提出“理学经学也”的命题,主张融理学于传统儒学之中。他们把经学倡导与学以经世的时代呼声相结合,昭示了通经致用的新学风。
  阎若璩、胡渭、毛奇龄等继之而起,以“一物不知,以为深耻”为座右铭,把清算“经祸”,还业已“晦蚀”的儒家经典旧观视为“经世大业”,皆以精研经学而名家。在治经实践中,他们沿顾炎武“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路径而进,穷经考古,原原本本,走上了博稽经史的为学道路。康熙后期,朴实穷经,风气已成,即使是昔日理学营垒中人,亦纷纷以穷经考古而名世。至此,清初学术遂由经学考辨入手,揭开对传统学术进行全面整理和总结的新篇章。
  本丛刊所选诸家年谱,或系谱主自订,或出门生、私淑纂辑,或由后世学术史家结撰。分而董理,可觇一人、一家之为学风貌;合而并观,则数十年学术演进尽收眼底。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民族尊重历史,热爱历史,具有实事求是的优良治史传统。学如积薪,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民族必将用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去缔造更加辉煌的伟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