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整理论坛 >> 严武

栏目导航

古籍整理论坛

完善机制 开拓选题 增强实力 持续发展
----————有感于古籍办检查“十五”规划执行情况 
作者:

  读《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413期,获知今年上半年,新闻出版总署图书管理司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文,要求承担《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2001—2005)重点规划》项目的出版单位,逐一汇报各个项目的落实结果,从而对“十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展开全面的检查。今年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今年下半年又将开始制定“十一五”规划,在此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对“十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总结经验,以利再战,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适得其时的。通过对具体项目的检查,将其成功的经验发扬光大,必然会进一步推动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以良性态势持续发展,而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也将会给予我们诸多方面的提示,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完善机制、增强实力、开拓市场、提高效益,使古籍整理出版的规模和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目前存在的问题,都将为制定“十一五”规划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 从《简报》的报道看,此次规划检查工作已告结束,通过检查已取得了各种确凿的数据。这些数据初看起来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其实它们内中蕴涵着许多极具说服力的证据。从总体上说来,所有的数据都可以证明,5年来的古籍整理出版确实成绩显著,随着国家补贴古籍整理出版的力度不断加大,此项事业较之前数年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无疑让我们看到了此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远大前景,信心大增,倍感振奋。不过其中的一些数字也说明,古籍整理出版目前仍然需要面对种种困难,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尽管有客观条件上的限制,但毋庸讳言,我们的适应能力、开创精神尚嫌不足。下面我想就报道中提及的几组数据,谈几点粗浅的个人感受。

 首先,报道中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五’重点规划共有207个项目,分别由69家出版单位承担。截止到2005年5月,全部完成77项,部分完成28项,84个项目正在编撰出版过程中。若延长至2006年,则可全部完成或部分完成的项目共有148项,占规划项目总数的71.5%。”71.5%这个数字,是可喜,抑或堪忧?按说任务完成大半,应属可喜。因为古籍整理出版不同于一般大众图书的出版,其图书市场空间目前还相对狭小,竞争手段也要受到古籍图书的属性与诸多学术规范的制约,在此种严峻形势下,完成规划的一大半委实不易。5年期间从业者为之而付出的巨大辛劳,以及他们为繁荣学术、营造市场表现出的无比智慧,皆不难想见。然而转念一想,国家规划项目的出版在成本经费上多有补贴,已经大大减轻了出版社自身的经济负担,即便如此,任务的完成犹不足八成,又岂能令人开颜?所以,我看到71%这个数据,不由生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之感。

 其次,报道中还说:“‘十五’规划共有127项获得了出版补贴,其中59项已完成,22项部分完成,46项正在实施中。至2006年,127项获得出版补贴的‘十五’规划项目将完成或部分完成116项,完成率为91%,比‘十五’规划完成率高出近20个百分点。”这一组数据更加坐实了我上面的担忧,也让人感觉有点震撼。出版补贴有助于提高国家规划项目的完成效率,这充分证明了国家对古籍整理出版实施补贴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证明国家的这项政策目前落实得很好,真正收到了实效。这些都是值得赞许的。在古籍整理出版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我更希望国家能够继续加大出版补贴的投入,以保证古籍整理出版在市场竞争中培育良性发展的根基。但事情也有其另一面,如果古籍整理出版过于依赖国家补贴,一旦形成运作中的惯性,那么在补贴有限度的情况下,国家规划项目的完成,乃至古籍整理出版的良性发展恐怕都会受到较大影响。我所以感觉震撼者以此。

 从报道中还可以知道,“十五”期间,专用于出版补贴的经费数额呈递年快速增长的趋势,计2000年度243万元,2001年度287.8万元,2002年度369.5万元,2003年度488.2万元,2004年度600万元,2005年度612万元。6年时间内,国家用于出版补贴的总额已达2600.5万元。这说明国家逐年加大出版补贴的投放力度,确实为规划项目的完成,尤其是重大而繁难项目的顺利出版提供了基本保障。上面所说的“十五”规划完成大半,其直接推动力亦当与此紧密相关。但是,国家的出版补贴今后还会这样一路飚升吗?如果可以,当然是最好不过的。倘若不能,就是保持在2005年度的水平上也很可庆幸,因为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说,毕竟会有一大批重要古籍将得到整理并顺利出版,必会产生重要的社会功效。问题在于采用这种体外输血的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古籍整理出版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的劣势吗?在国家给予必要的输血急救的同时,专业古籍出版社又该当如何努力,通过调整自身机制,使其经营和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之路呢?关于这个问题,古籍社的老总们应该更有发言权,我对情况不甚了了,只能说些皮毛性的外行话。

 早在二十几年前,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中就已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国务院关于恢复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通知中也十分强调:“这个工作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青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极大的重要性。”正是基于如此远大的目标,所以中共中央的指示特别指明整理古籍的第一要义,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得懂。”细心领会“对青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看得懂”这两句话,你会顿觉眼前豁然开朗。现在都说古籍图书的市场太过狭小,古籍社的生存条件恶劣,但是如果古籍社真的能够肩负起上面所说的教育职责,不断推出“让更多的人看得懂”、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教育”读物,这个图书市场还会是狭小的吗?

 去年,在第四期古籍编辑培训班上,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杨牧之同志曾发表《出版改革与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讲话(见《简报》2004年第10期)。近日重读这一讲话,颇受启发。他谈到当前古籍整理工作面临四大任务,第四项任务是:“优化古籍整理图书结构,实施精品战略,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这项任务在古籍整理出版的严峻形势未见根本好转的今天提出来,我认为其意义十分重大。这段话的重点应该是“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如果说国家给予出版补贴的“十五”规划项目,基本属于提高范畴的话,那么上面所说“让更多的人看得懂”、“对青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图书,则无疑可归入普及之列。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就意味着不但要努力完成已列入国家规划的项目,而且还要下大气力去开拓“让更多的人看得懂”、“对青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众多项目。从实际上将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看,后者的成功应该影响更为巨大,收益更为丰厚。

 说到“让更多的人看得懂”、“对青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选题,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古籍的今译。的确,中央指示中早已讲得很明白:“整理古籍,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得懂,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今译,争取做到能读报纸的人多数都能看懂。有了今译,年轻人看得懂,觉得有意思,才会有兴趣去阅读。”回首近二十年来,古籍今译图书的出版也曾试图花样翻新,出书的品种和数量也不能算少,但为什么迄今尚未出现过像样的轰动效应,始终不能吸引青年读者的关注,更别提去争取较大的图书市场份额呢?据我观察,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以下几点却可能是最直接的:一是今译本的选题面比较窄,选来选去就是名家名著那么几十家;二是今译本的体例及其出版形式陈旧,十数年不变,不符合当代青年读者求新求变的阅读习惯;三是各家古籍社单打独斗,选题重复,相互掣肘,未能形成合力而发挥出群体优势;四是有些译注本质量低劣,自毁门户,令读者大倒胃口,谈今译而色变,从此不敢问津。此四点是否症结所在,可以再作讨论,这里只想针对此四点现实状况提出我的建议。

 一直以来,国家制定的古籍整理出版重点规划(五年或十年规划),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基本古籍的整理和出版上,其整理方式要么是点校、注释,要么是影印、汇编,主要倾向是为古籍的保存和学术的发展服务。专门面向青年读者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大众读物类选题,在国家的重点规划中较少出现。这种普及性的工作一般交由各家古籍社自行安排,盈亏自负,自生自灭。因此,我感到在此前的一个长时期内,在“让更多的人看得懂”、“对青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普及读物的领域,古籍整理出版始终缺少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全国性的总体规划。时下正值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制定之际,故愿冒昧陈辞,希望能在新的规划中适当增加普及读物类的选题。所增加的普及读物类选题,应该经过很好的策划,在体例上比较统一,在形式上较易为青年读者接受,还要能够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以便使传统文化的某个部分能够全面得以展现。这项工作看着容易做起来难,既要做到通俗易懂,又要保证学术质量;既要在全国范围内物色合适的整理者,又要在相同时间内集结出版,以期产生规模效应。任何一家出版社单独承担此项任务都会有其局限,所以建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能够组织全国二十余家古籍社共襄盛举,也就是在古籍小组领导下,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发挥古籍社的群体优势,共同去完成同一系列性的选题。如此坚持数年,我相信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工作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

 谈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普及,自然离不开古籍的今译,但弘扬和普及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绝不能只限于古籍今译。譬如中国古代文史哲乃至农医、科技等各个领域,对其发展历史及人物、事件的评述,包括对其经验教训的总结,显然无法悉数借助古籍今译来完成。这一类题材就需要划分为一个个专题,通过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加以表达。所以,在上述建议即重新策划系列性古籍今译丛书之外,我还想建议古籍小组牵头组织全国专业古籍社,共同编撰《中国传统文化史小丛书》,读者对象主要是当代青年,写法上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文笔则力求生动,避免学究气。小丛书可按不同学术内容分为若干辑出版,各出版社可以分工各负其责,不过体例应该是统一的。关于小丛书的策划,我以为中华书局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知识丛书》和商务印书馆的《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文化史小丛书》等已有先例可供借鉴。

 总之,当我读到古籍小组检查“十五”规划执行情况报道后,先是对国家近几年不断加大古籍整理出版补贴的力度,为基本古籍的整理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古籍小组落实规划的工作深入细致,卓有成效,感到鼓舞和振奋;继而想到古籍社目前的经济环境普遍艰难,如何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更快扭转被动局面,于是向古籍小组提出建议,在一如既往重视基本古籍整理出版的同时,大力抓好“让更多的人看得懂”、“对青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把普及读物类选题纳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规划,鼓励古籍社发挥群体优势共同开创普及工作的新局面。在古籍小组的直接领导和国家补贴政策的扶持下,古籍社通过成功地拓展普及工作,也许能够营造出更为广阔的图书市场,逐渐增强经济实力,从而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一言以蔽之,本文标题所说的“完善机制,开拓选题,增强实力,持续发展”这四句话,正代表了我对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由衷的祝福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