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良年,1951年生,江苏苏州人。 1985年获古典文献专业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1995年起担任上海书店出版社副总编辑。主要论著有《清代武英殿刻书考略》、《酷刑与中国社会》、《姓名与社会生活》等,古籍整理作品有《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

"> 金良年-古籍整理论坛-中华古籍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整理论坛 >> 金良年

栏目导航

古籍整理论坛

略谈近代文献的整理和编辑工作
----—— 
作者:

  近代文献的整理古籍整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近代所占的时段不过百年,但在存留文献总量上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相对远古、中古的文献来说,近代文献可能更多地接触到原件,但它所涉及的文献种类却远比传统文献繁多。因此,对近代文献的整理和编辑工作虽然带有古籍整理的一般性,但更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有必要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来研讨。其次,现在我们是作为出版社的编辑来讨论近代文献的整理工作的,这与作为研究者的角度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我们不是一般性的来谈整理近代文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是作为一名编辑来研究怎样做好近代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工作。

   一、 近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1. 近代文献整理的现状 近代文献的整理与近代史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清王朝本身就有整理和公布本朝文献资料的制度和习惯,诸如实录、圣训、典制、方略等文献的编纂等等。此外,带有私人著述性质的日记、笔记、年谱、文集的辑集也都沿着已有的习惯在进行。显然,这样的文献整理是带有相当明显的倾向性和自发性的,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献整理不完全是一回事。清王朝灭亡后,作为历史研究性质的近代文献整理才真正展开。但在20世纪上半叶,尽管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仍然是比较零散、单薄的。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指出:“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这段话成为建国后近代文献整理的指南,最先大规模进行古籍整理的领域就是近代文献。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在近代文献整理上已经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其中具有标志性的大工程就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和“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两套大丛书(这两套丛书的字数近4000万,现在的近代史研究者几乎都是依托这些丛刊资料开始研究工作的)。同时还创办了以公布文献资料为主的刊物《近代史资料》,至今已经出版了一百多期及22种专刊资料 (总计字数2700多万),这也是古籍整理方面第一份主要发表文献整理成果的定期刊物。近五十多年近代文献整理与出版的成果,在本社出版的《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一书中有长达万余字的专文叙述,主要可以概括为丛刊资料和以地域为中心的专题资料的编纂、文史资料和地方史志资料的搜集、档案文献和整理、海外史料的开发利用等四个方面。尽管近代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奠定了近代史研究的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在现代学术研究中,近代史研究是一门显学,许多现代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其最近的根源几乎都在于近代,而学术研究则需要资料的整理作为后援。

   2. 当前整理近代文献的几个主要方向

   (1)专题资料 由于近代文献的数量浩繁,因此,整理近代文献的有效途径仍然是根据研究的需要编纂相关的专题资料。已经编纂出版的专题资料,虽然在近代史研究工作中发挥了相当明显的作用,但其所涉及的领域还有空缺(如文化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层次也偏高,缺乏中等层次和普及的专题资料选编,有的比较好的专题资料(如人民出版社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则没有能坚持出完,区域性的专题资料(已出版的如两广的太平天国、上海的小刀会、山东的义和团、湖北的辛亥革命等)和地方志中的专题资料(如过去曾出版过的《上海地方志中的经济资料》)也有待继续发掘和编纂。专题资料的选题,除了沿用过去的重大历史事件外,还应该注意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被忽略的事件和开发较少的人物选题。例如清末的预备立宪,过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只是附属于“辛亥革命”专题,尽管后来出版过专题的档案史料,但基本史料的搜集却仍嫌不够,不能满足现在学术研究的需要。近现代人物的资料比较分散,但其丰富的程度远过于古代人物,已经出版的《清代人物传稿》(近代部分)、《民国人物传》、《中共党史人物传》,都是今人撰写的,一般不能用于学术研究,应该有计划地采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或孙中山、章太炎、梁启超年谱长编之类的形式,编纂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资料汇编。

   (2)文集、日记、笔记 在这方面我们也已经有了一些成果,除了中华书局的近代人物文集、日记两套丛书有计划的整理出版之外,其他出版社都有零星的品种出版,如岳麓书社的《曾国藩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康有为全集》、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吴虞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郭嵩焘日记》等,但文集的整理偏重于正面人物和少数重要的反面人物,还没有达到古代诗文集的整理程度,而且非古籍专业出版社的编辑质量参差不一,偏重于当地名人,缺乏统一规划。从研究需要的角度而言,凡在近现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一、二流历史人物的文集,都应该有计划地整理出版。 相对于文集来说,日记和笔记整理出来的数量更少,而其资源却是非常丰富的,一些比较著名和有价值的日记(如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和笔记还有待发掘、整理。比较集中出版近代笔记的主要有四家出版社,一是中华书局,它原来有一个“近代史料笔记丛刊”的选目,但后来则纳入“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系列,已经整理出版了一些重要的品种;一是北京古籍出版社,主要出版与北京地方史有关的笔记,因为清代的中央政府在北京,所以有的品种其意义并不限于北京;一是山西古籍出版社,有“近代史料笔记大观”系列,但选题偏重于传奇而非史料;一是上海书店出版社,有“民国史料笔记丛刊”,偏重于民国时期的史料笔记,在兼顾全面的同时,注重开发三四十年代和近现代上海的史料笔记。日记和笔记虽然均为研究者所重视,但日记一般部头比较大,大都是稿本和抄本,不仅获取底本的成本较高,而且整理的代价也不低,出版后发行量不大,重版周期很长。笔记的篇幅相对较小,除了作为研究资料之外还有一定的可读性,且重版的周期比日记短。出版史料笔记,一般来说以丛刊或系列的方式效果较好。

  (3)近代报刊 这方面我们已经影印了一些著名的报刊,但还留有不少空缺。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报刊都应该全份影印出版,以供研究者方便采用。影印旧报刊过去基本采用书本式,随着电子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考虑采用CDROM的形式,最好能编制可供检索的篇目索引。此外,我们过去较多地注重中文报刊、革命报刊,对于著名的外文报刊(如《北华捷报》)关注较少,其实其中有相当丰富的史料,现存太平天国内讧的两份目击记录即出于当时的外文报刊。近现代著名的外文报刊,除了影印全份外,可以考虑摘译一些专题资料,已经出版的如译自英文期刊《中国文库》(又译《澳门月报》)的《鸦片战争史料选译》 (中华书局)、译自英文报纸《北华捷报》的《太平军在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都是比较好的范例。

  (4)外人资料 研究近代史离不开国外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政府文书、档案文献、资料性的专著,以及在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资料。我们已经整理出版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大数量的具有价值的东西有待翻译出版。发掘、整理这方面的资料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过去我们研究近现代史比较偏重中国方面的材料,对于外国方面的资料注意不够。自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逐渐纳入世界变动的大格局,如果我们对与中国有关的国外政府的政策、决策等方面的情况所知甚少,研究工作是无法深入的。其二,由于近代以来中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在外国政府或私人档案中存留着大量中国的文献资料(如叶名琛档案),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一些历史事件的真相。一些著名学者(如杨天石、王庆成、孔祥吉、李庆等)注重海外访档,并写出了有关著述,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发掘的整理线索。

  (5)常用要籍 如同古典文献中有常用的要籍(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大家诗文集)一样,近代史研究也有必备的一些要籍,包括曾在近代史上起过重大影响的文献。这些要籍有的已经整理出版了,有的还有待整理,即使已经整理过了,也还有重新整理的可能和必要。从出版经营的角度来讲,这是涉足近代文献出版的出版社必争的要点。总之,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是个有待深入开发的出版资源富矿,近现代史的研究也正处于朝阳阶段,作为专业出版社,其可进入和操作的门类远不止上面所说的那几个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听说有的出版社最近反而撤销了原有近代史编辑部门,这显然是短视和不明智的行为。

   3. 如何评估近代文献的整理项目

  (1)有无整理出版的必要 前面已经讲过,我们是作为出版社的编辑来讨论近代文献的整理工作的,这与作为研究者的角度有所不同。整理项目的研究价值当然必须考虑,但出版社接纳一个整理项目首先是为了出版,因此,该项目有无出版价值是值得慎重考虑的。有无出版价值主要看两点,一是对该项文献资料的社会需求能否支撑最低的出版数量,一是该项文献资料的整理是否符合近代史研究工作的需要。作为出版社的编辑来评估整理项目的出版价值,主要着眼于出版社的经营,文化事业的建设主要是由政府的政策来宏观调控的。

  (2)采取的整理方式是否恰当 在有无整理出版必要的问题解决之后,必须考虑该项资料的整理方式问题。整理方式的评估,首先应该结合整理的目的,即整理的项目是为什么层次的人、为了满足什么样的需要而做的(读本和研究文献的整理方式显然不完全一样,以提供资料为目的的整理和以普及为目的的整理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其次应该考虑的是整理的方式是否便于读者。古籍整理的方式有许多种,适合近代文献整理的方式不过四五种,如影印断句或标点标校、注释等。 影印 适合大部头的资料和需要展示原貌的史料。影印也是一种整理,要做好一部文献的影印,必须注意选本、影印质量、出版说明、编制辅助工具(索引、目录)等几个环节。 断句或标点 主要适合重新排印的文献(《四库全书总目》系影印加断句),究竟采纳断句还是标点,要根据文献的性质 (中华书局出版的《光绪朝东华录》即为断句)。一般来说,断句比标点容易,一般标点比加专名线的标点容易。 标校 即标点加校勘。这种整理方式主要施加于一些比较重要而且有多个版本的文献。标校形式的整理,校勘质量的高低是成败的关键。 以上三种整理方式,除标点部分针对一般读者外,基本是以提供资料为目的的整理方式,而注释一般用于普及型的整理 (但也有例外,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5】书详注》)。注释本身有多种形式,从被注释文献的完整程度来说,有全注或选注;从注释的深度来说,有简注、详注和译注。究竟采取何种方式,要看文献本身的性质和普及的目的,仅供研究者使用的文献不适宜采用普及的整理方式。译注最难做,很不容易做好 (注和译应有分工),目前能做好译注的整理者如凤毛麟角,译注做得不是名不副实,就是闹出笑话(如把《大义觉迷录》中的“南海无主游民”译成“南海没有主人”云云),所以组稿千万要慎重。现在译注用得太滥,有的文献(如诗词、典制、类书、字典等)根本不适合采用译注的方式整理。

  二、 近代文献的编辑工作

   编辑工作是一种经验型的工作,除了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要依靠自己的悟性。编辑工作又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基本的要求之上,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因而又极具挑战性。这正是编辑工作所具有的魅力所在。

   1. 要有感觉 做古籍整理的编辑,首要的素质是对文献资料要有感觉。这个感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字感觉,作为编辑首先要看得懂自己编辑的文献。古籍有古籍的常用语词,不同时代的古籍有不同时代的“流行语”,这些都应该熟悉,否则就不会有感觉。此外,对于文字的断句也要有感觉,对文章的节奏有了感觉,才能审核标点整理的质量。其二是文章段落的感觉。整理文献不免要分段,分段要符合文章的脉络,什么地方该分,什么地方不该分,作为编辑要清楚。分错了段的文章,看起来非常不舒服。其三是体例的感觉,凡是整理文献都有一定的体例,既然有了体例就应该自始至终严格遵循,不能自乱其例。编辑处理某一部书稿,首先必须把它的体例弄清楚并记下来。体例是一种规范,作为规范,出现例外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怎样来处理这些例外,有的可以设法纳入体例,而有的则要修改现有的体例,如果没有对已定体例的深入理解是修改不好体例的。在古籍整理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几个一般性的体例 (标点、校勘、索引),作为编辑应该熟悉并充分理解。以上所讲的感觉,要依靠平常逐渐培养和积累,多看已经整理出来并且质量上乘的文献,熟悉近代文献的文章风格,并注意吸取前辈编辑的编辑技巧。

  2. 记住最基本的知识 在编辑工作中需要记住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就近代文献整理来说,这些知识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的姓名、别号、籍贯和活动年代,主要的官职名称,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重要的历史地点,重要的文献和事物的名称,基本的理论概念等等。为什么要记住这些东西?为了编辑工作的便利。作为从事近代文献整理、出版的编辑,连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记不住、不清楚,还怎么做好工作。好比我们去看病,医生要翻着书开药方,病人会放心吗?其实不仅是编辑工作,任何工作都有基本的东西要熟悉、记忆,连看大门的保安都要记住经常进出的人员。记住最基本的知识,既要靠有意识地记一些,也要靠日常的逐渐积累。

  3. 学会查工具书 会查工具书是做编辑的基本功,因为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记在脑子里,但必须知道遇到问题去查什么样的工具书 (近代文献编辑工作中常用的工具书大约有40种,详见附录)。现在的大学教学不太注重工具性学科(工具书、目录学、文献学、史料学、考证学、历史地理、年代学等等),因此,要做好编辑工作,首先必须在这方面加强训练。其次,作为编辑必须掌握最基本的工具书检索方法。如拼音、笔画、部首、四角号码,除了拼音之外,其他三种都有新、老之分,要知道它们的区别。有的编辑连四角号码检索都不会,怎么去查工具书?最后,要学会巧用工具书(例如,用《辞源》来查语词的出处,用藏书志来查某些书的序跋等)。巧用工具书的前提是对工具书要熟悉、了解,即所谓“熟能生巧”。不妨在使用的同时,翻看一下工具书的前言、后记,明白它的体例、编纂宗旨以及检索方法。

  4. 多为读者考虑 作为一名编辑,在编辑工作中应该多为读者考虑。因为我们编辑的文献不是给自己看的,也不是只供少数人使用的,因此必须考虑到大多数读者的使用方便,不要跟读者“兜圈子”。一般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明确交代了整理工作的情况,整理工作中使用的文献资料是否都有明确的说明(简称都应事先交代),目录是否适用,书眉的标示是否实用(有的整理本正文的书眉不标示篇卷,索引不标明当页所在位置),有没有必要编制索引等等。岳麓书社的《走向世界》丛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除了认真标点正文、写作详细的导读性前言之外,还编制了新旧译名对照表,为正文各段落标示提要,收集了当时的相关历史图片等等。

  5. 懂一点外语 这是编辑近代文献的特殊要求。整理古代文献也需要有外语知识,但除了整理中外交流的文献外这个要求并不普遍,但对于近代文献来说,外语知识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近代与外国的交往相当频繁,在文献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涉及文字讹误,有的涉及断句是否准确,毫无外语知识是不行的。在英、法、德、俄、日这些语种中,至少应掌握两门外语的基本知识,要达到借助字典能大致看懂的水准。还应该掌握主要外语语种(包括希腊文、梵文、韩文、阿拉伯文等)和少数民族文字(如满、蒙、藏文等)的文字书写方法,以便在文献中出现这些文字时能准确地校对、书写。编辑的外语知识主要不是用来翻译的,这是编辑掌握外语知识的特点。

  6. 怎样审读整理稿 文献整理的稿件,除了上面所说的整理方式评估之外,主要审读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底本的选择是否得当。一般来说,整理的底本应该是较好和较完整的本子。第二,标点的质量如何。如果作者连标点都点不准确,其他方面的质量可想而知。第三,如果附带校勘,要审核校勘的质量如何,校记的撰写是否规范。校勘稿应该附有校勘长编(即校勘的原始记录),作为编辑审稿的依据。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整理类书稿的首要问题,这些问题通不过,其他问题就不必谈了。也只有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才能继续进行其他比较细的编辑工作。

  7. 怎样审读注释稿 今人注释近代文献的书稿,主要目的是为了普及,因此,审读的重点与整理类型的书稿有所不同,其主要内容为:第一,用来注释的底本是否准确。如是选注,节选的是否恰当。第二,注释的繁简与普及的层次要求是否吻合。这两个问题是注释稿是否合格的基本条件。如果这些合格通过了,接下来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三,根据注释需要达到的层次,审核注释有无遗漏(该注的不注)或过当(不该注的却注了)。第四,注释的质量是否可靠。注释中如果有引文,必须进行核对。 如果是译注稿,除了有无今译的必要及注释本身的质量外,则要注意:第一,译和注的分工是否明确。一般来说,在译注中,注释负责解释名词而今译用于贯通全文,语法方面的问题,注释中可以示范性地讲解代表性的问题,不必逐词逐语地解释。第二,今译最好不要“增字解经”,要与原作行文一一对应,最好连标点符号都能一致,第三,今译能译出原作的风貌来,至少单独读今译也能读得通,即是否达到“信、达、雅”的境界。

  8. 几点经验

  (1)仔细,仔细,再仔细 做编辑工作,必须养成仔细的工作习惯,切忌粗枝大叶。遇到问题多想想,多推敲推敲,不要含含糊糊放过去。编辑工作的细心,要贯穿于编辑工作全过程,书稿没有最后成型,就一点也疏忽不得。其中,书稿的修改和校样通读是两个关键。经验证明,编辑工作中的错误往往来自粗疏。

  (2)写字端正 编辑工作离不开写字,改稿要写字,读校样也要写字,即使是电脑打印稿,也有一些打印不出的难字要编辑补写,尤其是古籍整理稿,难字、怪字比一般的稿子更多。编辑写字,第一要端正,切记不能写草书。第二,要写规范的字体,不要写俗体、别体。吃不准的字,不要想当然,要勤查字典。写字端正,有助于减少差错,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3)不要迷信名家 做编辑工作经常会和名家打交道。名家是专家,在学术上有造诣,作为编辑必须尊重他们,但在编辑工作中千万不能迷信名家。名家在一些细节上肯定会出错,所谓“一个字也不能改”的说法是错误的,否则还要编辑干什么?编辑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修改书稿达到出版的要求,名家写作着重学术质量,在写作体例上出现讹误,写几个错别字,引书丢几个字或记错篇名,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当然,编辑改稿也要慎重,不能鲁莽从事。

  (4)不要轻易动手改稿 在接触一部书稿时,看到一些可能有问题的地方,不要轻易动手改,最好能耐心看完全稿,把需要斟酌修改的地方逐一记录下来,认真研究好怎样改,然后再动手。记得曾有老编辑说,稿子不看三遍不要改。因为刚刚开始看稿,对稿子的情况还不完全了解,轻易动手改容易造成返工,把改错的地方再改回来就要费工夫了。尤其是现在有了涂改液,改掉的东西有时就不一定能恢复过来了。

  (5)注意吸取经验教训 前面已经说过,编辑工作是一种经验型的工作,需要日常积累,这个积累包括自己和他人在内。做编辑工作不免会出这样那样的差错,出错当然不好,尤其是低级错误和原则性错误要力求避免,但既然出了错,就要吸取教训,错了再错就不可原谅了。其次,人的经历有限,不一定能接触到各种复杂的情况,这就要平常留心阅读好的古籍整理出版物,学习别人是怎样处理各种情况的,有什么好的做法,同时也要总结他人出错的教训,警惕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也是积累经验的有效途径。

  (6)了解最新的动态 学术研究和资料整理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文献资料整理为基础,学术研究不容易深入;没有学术研究的指导,文献资料的整理就缺乏明确的方向。因此,作为一名好的编辑,必须经常注意所从事专业的最新学术动态。

  (7)学会使用电脑和网络 电脑和网络是编辑工作的新工具,它们的出现改变了编辑的传统工作方式,作为现代社会的编辑,不掌握电脑和网络技术,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编辑。要学会用电脑来看稿、改稿,要学会利用网络来收集资料、了解动态,做好编辑工作。 附:编辑近代文献参考工具书简目年近世中西史历对照表 郑鹤声编著,中华书局重印商务版 本书的起讫年代为15161940年。其特点是中西历、星期、干支可以一次索得,不需推算。该书中太平天国的“天历”也有逐日的对照表,这是其他同类年表所没有的。

  中国近代史历表 荣孟源编,中华书局

  本书的起讫年代为1830—1949年。仅有中西历和干支,星期和“天历”需要自己根据书后的附录进行推算。除了以上两种,采用其他的万年历要慎重。如果仅查年号和公元纪年的对照,《辞海》所附的纪年表是做好的。 中外历史年表 翦伯赞等编,中华书局 本书的优点是中外史事对照,缺点是编纂年代较早,许多新的成果没有能吸收进去,有的事情也没有载入。该书的下限到1919年,1919年后另有续编,但发行数量不多,这一时段因有其他同类工具书,所以其使用价值更低于正编。 中华民国大事记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文史出版社 这是检索民国大事的基本工具书。其编纂颇有法度,正式出版前曾以内部本的形式分册由中华书局出版过,内部本第一册之首有一篇前言,对大事记的编纂方法有很好的说明。 世界文明史年表 沈坚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这是近年编纂的中外对照历史年表,作者的编纂态度非常认真,其特点是除了政治史之外还附有文化史方面的大事。近代史的大事年表,现有的都嫌部头太大,作为一般研究者查考的中型年表,目前尚没有较为适用的。地中国历史地图册(第八册,清时期) 谭其骧主编,地图出版社 利用该图册的索引可以检索到县一级的地名,参考图幅可以了解其地理位置。在使用时要注意,历史地图只能截取某个断面来描绘,因此,要注意每幅地图左下角标注的年代。 清代地理沿革表 赵泉城编,中华书局 查找清代的政区地理沿革,目前尚缺乏合适的工具书,这部工具书出版的年代较早,且久未重版,不太容易找到。《清史稿•地理志》也可一用,但其中讹误颇多,且检索不易。

  中国地名演变手册(1912年以来省市县新老地名) 张志强等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这是检索民国时期地名资料的较好工具书。民国时期的地图,目前尚有较多数量在社会上流传,可以挑选适当的品种收藏几种以敷查考使用。民国时期的政区沿革,同样缺乏适当的工具书,本书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

  人 物 清代职官年表、清季重要职官年表、清季新设职官年表 钱实甫编,中华书局 这几种职官年表是做近代文献编辑工作的必备工具书。它可以以官查人,也可以通过索引以人查官。这几种职官年表的索引编得相当好,检索途径多种(别号、籍贯等),可以作为主要官员的人名索引来使用。

  清季中外使领年表 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大历史系编,中华书局 这是查找近代中外外交官(主官)的惟一工具书。对于外国使领,索引提供了从中文译名和外文原名两种途径检索。

  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这是现有检索来华外国人的惟一工具书,尽管有不足之处,但目前尚无同类工具书可以取代。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 杨廷福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查前人的室名别号,主要依靠陈乃乾编的《室名别号索引》(中华书局有增订本,但不很便于使用),尽管也详于清代,但不及这本断代的室名别号索引完备且便于使用。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还重印了此书,内容有增补。 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 陈玉堂编,浙江古籍出版社 这是检索近现代人物名号方面较好的工具书,最近又出版了续编。 北洋政府职官年表 钱实甫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志 郭卿友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 以上两部是检索民国时期职官的年表,钱实甫的那本是未完稿,由他人整理完成,质量不及他所编的清代同类年表。郭卿友主编的那本是同类职官表中比较详细的。但它们的共同缺点是没有人名索引,只能通过官来查人。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 来新夏著,中华书局 这是检索近代人物年谱的工具书,来先生为每一种年谱都写了提要,对史料价值有简要的介绍。 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 房兆楹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哈佛燕京引得丛刊 这是查考清代人物传记资料的基本工具书。关于清代的人物传记史料,还可以参考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冯尔康《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一书,该书附有“书名暨著者人名笔画索引”,对有关的传记史料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中国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 王继祥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这是查找出版物和报刊文章中的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工具书,中央和各地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的篇目检索另有工具书。另外,台湾的《传记资料》性质与文史资料相近,大图书馆多有收藏,且已经有合订本的光盘版出版。这些是查找近现代人物资料必须掌握的几个主要方面。

  制 度 清续文献通考 刘锦藻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清会典事例 光绪朝官修,中华书局 以上两种是查核晚清政制、礼制沿革的基本工具书,必须按机构设置或制度类别来查找。如果利用《十通索引》,还能通过名目查找《清续文献通考》中的内容。《清史稿》“志”的部分错误、遗漏太多,必须和其他材料参照使用。

  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 李鹏年著,紫禁城出版社 清代地方官制考 刘子扬著,紫禁城出版社 以上两种是研究清代官制设置和沿革的专著,内容比较可靠,可以作为较详的职官辞典来使用。

  中外旧约章汇编 王铁崖编,三联书店这是目前最完备的1949年以前的中外条约集成,所收条约按年代先后排列。 典 籍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 王绍曾主编,中华书局 这是目前查找清代典籍的惟一比较完备的工具书。作为清代典籍的要目,《书目答问补正》也可以利用,此书有上海古籍、三联书店两个版本,三联版有索引,较便使用。

  清人别集总目 李灵年、杨忠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 清人别集的数量相当大,一直缺乏合适的工具书,查考清人别集当以此书为首选。中华书局出版过张舜徽先生的《清人文集别录》,是提要式的清人文集要目,但不是全目,而且没有索引,查找比较费力。

  中国近代史文献必备书目 姚佐绶等编,中华书局 本书是为专业研究者查检资料提供方便而编纂的,在编辑工作中可以用它来核对常用资料的书名、版本等是否准确。

  清代文书 张我德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此书原是人大档案系清代文书课程的讲义,可供了解清代文书种类、样式。该书对各种清代文书都整理了一个或几个样品,在档案文献的整理和编辑工作中可以参考。

  历史文书用语词典(明、清、民国部分) 刘文杰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历史文书有专门的用语,如不了解往往会在档案文献的整理和编辑工作中闹笑话,本书是这方面现有的惟一的工具书。书后还附有“历史文书抬头制度表”、“历史文书标识符号和标点符号表”、“韵目代日表”、“支目代月表”等四个颇为实用的附录。

  民国时期总书目 书目文献出版社 这部多卷本的书目是查检民国时期出版物的基本工具书。另外,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过《民国丛书》(1—5编),编有《民国丛书目录》,可以作为查检民国图书的要目来使用。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总目) 上海图书馆编印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1815—1911) 史和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以上两种是查检近现代丛书子目、报刊名称的基本工具书。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邹振环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近代中国曾出版过大量的外国翻译著作,对这些出版物目前尚无适当的工具书可以使用。这部著作虽然仅仅列举了一百种重要的译作,但可以作为提要式要目来使用。

   其 他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侯外庐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这是查检近现代史事比较详细情况的工具书。印刷本有三卷本和一卷缩印本两个版本,另外还有光盘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历史大辞典》与此性质相近。历史方面的专门辞典,这两种的质量最好。 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曾业英等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 这是了解建国以来近代史研究概况比较详尽的著述,引据相当丰富。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严中平等编,科学出版社 查找近代最基本的经济统计数据,这是目前惟一的一本。但由于编纂的时间较早,有的统计资料并不完善,有的则带有当时的局限性,但目前还没有可以代替它的。这部资料有必要重编。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 〔意〕马西尼著,黄河清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近代以来由于中外文化的交流,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外来语词,本书是研究这一现象的专著,因为附有一些主要外来语词的索引(包括该词的演变)概述,所以可以作为小型工具书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