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名录 >> 翦伯赞

名家名录

 

翦伯赞(1898—1968),湖南省桃源县人,维吾尔族。1916年,他到北京考入法政专门学校,不久又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开始对中国经济史的学习和研究。1924年夏,他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经济。在此期间,他攻读了《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26年春回国。 大革命失败后,他在北平结识了吕振羽、谭丕谟等人,开始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为了批判托派、“新生命派”在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方面的谬论,从1930年冬到1931年春,翦伯赞发表了《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前封建时期之中国农村社会》、《东方民族革命运动的过去与现在》等一系列论文。在经过几年的沉默之后,从1935年至1937年他又先后发表了《殷代奴隶社会研究之批判》、《关于“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关于历史发展中之“奴隶所有者社会”问题》、《“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之清算》、《关于前阶级社会的构成之基本问题》、《关于“封建主义破灭论”之批判》、《历史科学中的观念论及其批判》等近30万字的论文,对社会史论战中出现的“中国奴隶社会空白论”、“封建主义破灭论”、“商业资本主义论”、“中国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以及各种错误的理论和方法,都作了比较彻底的批判和清算,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赢得这场论战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1937年5月,翦伯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回到长沙,任中苏文化协会长沙分会常务理事,主编《中苏文化》半月刊。这一年,他出版了《历史哲学教程》一书,这是继李大钊《史学要论》之后,又一部比较系统地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专著。1940年,他前往重庆,从此开始了他史学研究的一个高峰期,先后撰写了数十篇有影响的论文,并出版了两辑《中国史论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史料与史学》等专著。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继续从事统战和理论宣传工作,发表了50余篇文章,以流畅生动的文笔议古论今,配合了解放战争的宣传攻势。 解放后,历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和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等职;发表了《关于历史人物评论中的若干问题》、《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倡导历史主义,反对非历史主义,强调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文革”中他惨遭迫害,1968年12月18日,与夫人一起含冤逝世。1978年9月1日,中共北京大学党委为翦伯赞平反昭雪。 翦伯赞著述宏富,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7、8部,共约有400余万字。重要论文集有《中国史论集》第1、2辑、《历史问题论丛》(增订本)、《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史料与史学》;专著有《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下)、《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1、2卷(校订本改名《先秦史)、《秦汉史》),主编有《中国史纲要》、《中外历史年表》,合编有《中国历史概要》等。此外,还与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