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坚守文化精神 力推精品佳作 发布时间:2012-7-16 15:42:02   作者:柳斌杰  

柳斌杰在《三联经典文库》(第一辑)出版座谈会上。三联书店供图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2-07/16/c_131717717.htm

  在三联书店创建八十周年前夕,作为纪念活动之一的《三联经典文库》第一辑100种图书正式出版,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代表新闻出版总署向为编辑出版《三联经典文库》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专家、学者和编辑出版人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在出版座谈会上,与会的各方面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对《三联经典文库》的编辑出版进行了回顾总结,我听了以后很受感动。大家讲出了一个道理,今天出版文库,除了文库本身的意义,更重要的意义是弘扬三联书店的文化追求,崇尚真理。下面,我谈三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弘扬三联优良传统,充分认识“文库”出版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三联书店是我国现代学术文化出版的重镇,自1932年创建以来,始终以大无畏的精神追求光明、追求真理,与我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关注现实,追求先进思想文化,出版了大量具有重要思想文化价值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精品佳作,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对中国文化学术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老一代知识分子还是新中国建立后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都受到了这些书籍的启迪和影响。为保护和整理三联书店八十年来积累的丰富出版资源,在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下,三联书店规划在未来三年至五年内陆续推出5辑共500种规模的《三联经典文库》。这是一项恢弘的学术文化工程,必将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次出版的文库第一辑100种图书,主要为1932年至1951年之间的出版物。在第一辑的作者中我们就能够看到像瞿秋白、李达、黄炎培、费孝通、千家驹、薛暮桥、翦伯赞、艾思奇、茅盾、臧克家等在中国现代政治史、思想史、学术史以及文学史上闪光的名字。当我们重新阅读“三联”整理和出版的这些前贤的著作时,可以真切感受进步思想的巨大力量,体会优良学术传统的珍贵价值,以及老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与探索和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将通过这一辑《三联经典文库》,进一步了解三联书店早年出版理念的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以及三联人对社会进步的不懈追求、对文化精神的执著坚守、对出版品质的严格要求。这套“文库”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一是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为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联书店紧跟历史前进的步伐,以追求进步、传播真理为己任,有计划、有系统地出版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进步思想的重要书籍。“文库”中收录的《〈资本论〉通信集》、《马克思传》、《恩格斯传》、《列宁家书集》等,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革命思想;梅益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茅盾的《杂谈苏联》、郭沫若的《苏联五十天》、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真实反映了当时苏联社会的崭新气象和我党领导人民热血抗战的事迹;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就是在三联创始人之一胡愈之的努力下,在距英文版发行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出版了中文全译本,许多青年以及东南亚华侨就是看了这本书后毅然决然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的。这些作品,以其先进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社会理想感召青年,影响民众,有力地呼应、推动了我们党所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在今天仍然具有学习、传播的重要价值。

  二是推出了一大批学术精品,为我国学术繁荣和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三联的出版家们就以繁荣学术文化为使命,自此薪火相传,不断发展,为三联成为学术出版重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库”中收录的《新政治学大纲》、《新社会学大纲》、《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先秦诸子思想》、《历史哲学教程》、《简明中国通史》、《中国古代社会史》等一批学术著作,介绍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知识,把国外的学术思想引进来,打破了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只看重四书五经的传统,为当代中国相关学科体系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开启了一代学风,其影响延续至今。今天重温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系统地把握中国现代学术发展脉络,进一步繁荣当代中国的学术研究。

  三是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普及读物,为传播知识、开启民智、服务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联书店成立之初,就以“促进大众文化”、“竭诚为读者服务”为宗旨,推出了一大批内容新颖、品位高雅、水平一流的知识普及读物,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文库”中收录的许多作品,突出反映了这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1936年出版后,一扫旧中国哲学界的沉闷空气,深受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此书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很好地普及了马克思哲学,畅销了几十年,影响了几代人。《农村经济的基本知识》着眼于中国农村社会现实,介绍了农业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贝多芬传》、《拜伦传》等外国传记作品的翻译出版,则让普通中国读者领略到了世界级文化名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采。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进步出版人的知识传播热情和人文情怀。

  二、始终坚守文化精神,勇于担当出版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神圣职责

  出版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特殊行业,图书是要留给子孙后代的。《三联经典文库》的出版,使我又一次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出版单位在当今社会中如何坚守崇高的文化精神,恪守应有的文化品格,担当历史的责任。学术的价值属性与出版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既是出版的内容,也是出版的灵魂。坚守出版的文化精神,是出版的本质要求,也是出版人的历史使命。在这方面,以三联、商务、中华为代表的一批名社强社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它们始终注重出版物内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品位,注重向读者传递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和高尚情趣,在形式的规范性、严谨性、可读性方面也非常用心,推出了不少精品佳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下有一部分出版单位,忽视文化精神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有的出版人心浮气躁,妄想一夜成名,不能静下心来认真研究选题,精细打磨作品,而是满足“快餐充饥”,出版东拼西凑甚至粗制滥造的东西;有的出版单位缺乏文化追求,放弃把关责任,让一些内容低俗,格调低下的东西得以出笼;市场上还有不少内容平庸、价值取向混乱、文化含量严重欠缺的书刊在兜售,这都是有辱出版使命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就在于每一个出版人都要牢记出版的神圣使命,坚持崇高的职业理想;每一家出版单位都要坚守文化精神,担当自己文化责任;为世人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一是必须坚守出版的文化精神。

  自古以来,出版的真谛就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古人从事出版活动,追求的就是“书于竹帛,传遗后世子孙”的文化传承理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韬奋先生创办生活书店,就是要从事“能够适应进步时代的需要,推动国家民族走上进步的大道”的事业。今天的出版业还被赋予了宣传真理、普及科学、服务教育、资政育人等新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的出版事业承担着传播核心价值、普及科学知识、服务社会发展的重任。作为当代出版人,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出版的文化功能,把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创新文化作为出版的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是必须坚守出版的文化责任。

  出版虽然以物质形态为载体,以技术手段为支撑,但其基础和内核是精神创造活动,其价值高低不在于书做得多好看,多大部头,而是取决于文化层次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迄今为止,出版物仍然是人们获得知识信息,接受教育,陶冶情操的主要媒介。出版物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教育水准。所以,任何有责任、有良知的出版者和出版单位,都必须恪守出版的文化责任,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提升全社会道德、文化、科学素质。

  三是必须坚守出版的文化品质。

  出版物是要传播四方,传诸后世的,品质高尚的出版物可以启迪人的心智,净化人的心灵,而品质低劣的出版物则会损害人的心智,产生恶劣的影响。出版文化跟娱乐文化、表演文化是有差别的,重视的是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感、修养,不是娱乐、杂耍,需要我们推出高品位、高质量的出版作品,需要我们坚持“笃实严谨、精审细校”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编辑追求。从出版物的内容选择到出版物的编校质量,乃至出版物的装帧印制,都要确立较高的标准,并采取切实的措施,努力达到这些标准。有些人认为高品质会失去作者、失去市场,以低俗化追求市场效果。其实不然,高品质形成的文化精品,恰恰是畅销价值。坚守出版物的文化品质,坚持高端的出版标准,更能赢得读者、赢得市场。

  四是必须坚守出版的文化品牌。

  出版产品的竞争力,既要靠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也要靠品牌的知名度、认同度。品牌就是形象,是标志,是无形的宝贵资产。中华书局擅长古籍整理,三联、商务都是学术品牌,哈佛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都具有很高的声誉。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这些出版界的宝贵品牌,是几代出版人一起努力培育出来的,在我和许多读者的心目中是肃然起敬。这些出版界中的“中华老字号”所代表的学术性、科学性、前沿性,是许多出版单位所不可比拟的。我们要维护这些品牌良好社会声誉,既要珍惜这些品牌,更要在这些品牌下发扬优秀的传统和精神,努力提升和精心保护金字招牌,使其永远闪耀着熠熠光辉。

  五是必须坚守出版的文化理想。

  有没有高远的文化理想,反映着一个出版者的追求和志向。图书出版是一项超越时空的创造性活动,不能追求一时一地的得失,不能急功近利,而应拥有高远的志向,广阔的胸怀,具备默默无闻、甘为他人、守住寂寞的奉献精神。出版工作者要勇于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重任,自觉地立于思想文化的潮头,担当文化的先锋,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三、力推更多精品佳作,自觉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三联书店的历史证明,中国出版是服务于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每一项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都承载着历史的经验和人类的追求。和平年代的出版工作者也必须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为人类文明宝库增添时代精品,给人民以新的力量和奋斗方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文化事业的根本追求,这也是我们当代出版家的光荣使命。努力探索与精品出版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就是我们新闻出版战线积极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

  一是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

  出版是内容产业,精品是出版事业的立身之本。虽然现在每年有30多万种图书,但有社会影响力,受到人们关注的有多少?为群众所认知的图书、杂志、报纸、网站有多少?所以我们要不断强化出版人的精品意识,出版社要提高精品的标准,从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提出具体而严格的要求。要引导出版社拓展精品的范围,不仅在高端学术读物方面追求精品,在通俗、普及读物领域也要追求精品。要引导作者把创作的重点放到现实类作品上,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注重文化的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出版者,我们要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把真正有价值的先进思想、前沿理论和科学知识反映到出版作品中来,传播给社会、服务于人民,奉献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二是要加强规划引导,发挥制度优势。

  精品生产必须重视宏观规划和指导,并充分发挥好我国的制度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重大出版工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等,都是在国家规划基础上实施、完成的。我们要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新要求,调整、充实国家层面的出版规划,以确保精品出版物数量的稳定增长。为什么国家设立出版基金?主要就是支持精品生产。凡是社会创造的精品,出版社认为非常有价值的,都会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基金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目标就是出精品力作,出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支持精品出版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和出版单位三级精品出版规划体系和保障体系,为精品图书的出版提供条件。

  三是要重视人才队伍,培养名家大师。

  出版是内容产业,思考的人脑是核心生产力,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关键。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有赖于一批批优秀的、出色的、高端的创作、编辑、出版人才,特别是名家大师。就出版环节而言,精品力作首先要有出色的策划、选择能力,吸引作者的能力,加工提高的能力,这反映了编辑的素质,出版社的眼光和品位。我国近现代出版史上出现了许多出版大家,张元济、陆费逵、叶圣陶、周振甫等前辈名家的学识、见识、胆识和业绩令人钦佩,令人向往。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出版队伍中名家太少,大师缺失,已严重制约了精品佳作的创作和出版。所以我们要有一种紧迫感,要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着力培养高端人才,为优秀产品的涌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我们还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章立制,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的保证精品出版的长效机制,全面保障出版物的内容质量,有效激励优秀人才立足本职锐意创新、专心致志打造精品。

  四是要完善考评体系,提供政策保障。

  为了推动全行业高度重视出版物质量,营造良好的精品生产社会环境,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出版单位评价与评估体系。要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对现行的出版单位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加大出版单位文化影响力、文化贡献力的权重,将出版单位精品力作出版情况放在考核、评估体系的核心位置。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出版政府奖的评选办法,完善评奖机制,真正让思想深刻、趣味高雅、社会意义重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得到有力支持和鼓励。切实加强资金资助、资源配置、财税优惠、项目支持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党和国家的重点出版工程是体现国家意志和水平的大工程,要向那些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有过硬的出版能力、能够出版精品的出版单位倾斜,既保证工程质量,也提升出版精品的能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是我们这一代新闻出版人承担的历史任务。通过今天“文库”的出版座谈会,我们在分享三联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的同时,也再次意识到坚守文化精神、力推精品力作的重要性。我们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坚定信念、坚守责任,开拓创新、拼搏进取,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出版精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本文为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6月29日在《三联经典文库》(第一辑)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