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沧桑的旧影 永远的敦煌 发布时间:2011-12-8 14:16:16   作者:府宪展  

  最近,“国际敦煌项目”在敦煌莫高窟召开会议,同时举办了《敦煌旧影——晚清民国老照片》的展览。上海古籍出版社同时出版了同名画册。

  敦煌,早已是“一生中必须去的地方”,无数的人,都已经去过,或者在去的路上,或者在做去的准备。当目不暇接于建筑、壁画、雕塑的时候,在昏暗中尤见辉煌,在残缺中悟味永恒。在初见敦煌的激动懵懂和数见敦煌的仔细品味之间,也许你总是会想起,她的昨日今生,应该有多少的沧桑变化。

  昔日之逝骓自不可及。但是,通过《敦煌旧影》的晚清、民国时期拍摄的老照片,却可以真切地将我们带到那个陈旧、变异而蕴发今日生机的年代。

  敦煌藏经洞在1900年发现之后,西方探险家,包括一些真正的考古学家和一些真正的强盗接踵而来。他们带着自己的期待,在这片土地上寻猎各自的需求。莫高窟文献、文物的大量流失海外,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也是民族的巨大创伤。然而,痛恨、痛惜,并不是我们敦煌情结的全部;热爱敦煌,当然包括对她的所有了解。

  就像探险队的行为超出我们的想象,探险队为我们留下的历史旧影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敦煌研究院通过“国际敦煌项目”成员机构的合作,基本查清了晚清民国各国探险队来敦煌的情况,尽力搜集了各国探险队,还有中国考古学家在敦煌拍摄的历史照片。

  《敦煌旧影》收录了从1907年英国斯坦因到达敦煌到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前的敦煌老照片,分别是大英图书馆和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藏1907年斯坦因考察队照片、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1908年伯希和考察队照片、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冬宫)博物馆藏1914年奥登堡探险队照片、美国哈佛大学美术图书馆藏1924年美国华尔纳拍摄照片、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藏1943年李约瑟拍摄照片,以及现存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的1942年石璋如拍摄照片。这些精选的176幅照片,共分为“敦煌城景”、“莫高窟景观”、“莫高窟的寺院”、“莫高窟的洞窟”、“莫高窟的塔”、“其他遗迹”六个专题。在此,可以重见早已拆除的敦煌县城的城门街景,大泉河早已不再的宽阔冰面,莫高窟修缮以前的伤痕和妩媚,大佛窟从“五层楼”到“九层楼”的变化,全景式和分段展示的石窟寺外景面貌,曾经在光天化日下的洞窟前室壁画建筑乃至大佛头部;王道士别样的愚钝和狡谲,外国探险队的各式身影,探险队“捆载而去”留下的离愁别怨,“四月八”乡民的小小欢愉,和尚道士喇嘛农民商贩士兵形形色色,牌坊匾额标语林林总总,各式佛塔舍利塔或方或圆或雕或镂,以及榆林窟、水峡口、锁阳城诸多景致。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北朝,繁盛于隋唐,赓延于宋元,沉寂于明清。虽然到晚清民国时,莫高窟已经毁弃荒野,繁华远逝,但是,在封建社会慢节奏的时代条件下,也因为停顿僵滞为后人凝固了一个历史的断面。如果说,明清以后莫高窟基本毁弃(我们能看到的大约只有王道士出于宗教热情在努力不懈地把佛寺改造成道观),那么,从《敦煌旧影》有关莫高窟的图像,也许我们能直击的就是宋元时代的影像。如果不是宋元时代诸多寺庙的改建,或者从未经改建的诸多寺庙,我们还可以直击的就是隋唐乃至北朝的影像了。正如我们可以在洞窟中自由地欣赏4 —13世纪的精彩壁画、雕塑一样,随着莫高窟自然损毁和加固工程的遮掩,我们只能在历史照片中不自由但别无他选地寻找石窟建筑外观的古代踪迹了。

  如果你已经去过敦煌,大可从本书得到重温和回味,你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敦煌;如果你还没有去过敦煌,那么阅读浏览本书,将是很好的预习,你一眼看见敦煌的时候,就不仅仅是空间,还有时间。广而言之,正如所有的“老照片”一样,留给后人的,并非只是某一地点的偶然场景,而是中国大地的共同的时代,共同的生态,以及共同的追思感怀。

  为尽可能保持原汁原味,对历史照片未作过多的修饰,有些还保留了原始裱贴的纸板。虽然当初都是黑白照片,为保持其独特风味,仍以全彩制作。

  本书全文以中文、英文双语出版。由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撰序。书后附有《图片收藏机构和档案号索引》。

  (《敦煌旧影——晚清民国老照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定价7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