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顾炎武(1613 —1682),初名绛,学名继绅,字忠清。后更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生活的时代,正值宋明理学的衰微,又经历了明亡之痛、社会动荡之苦,故其主张明道救世,探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发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喊。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以经学济理学,以复古求维新,务本求原,实为开启后世汉学之先导。为诸生时,顾炎武就感叹当时的士人兀兀穷年而株守一经,或汉或宋,不复知典章制度、经济天下,孜孜于帖括之学而致进退失据,学识碍而不通。故而放弃举业,发愤读书,思以考古而通今,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清军入关后,顾炎武在江南多次参加反清活动。昆山兵败后,幸得脱逃。后遂北游上国,过燕赵,上太行,阅黄河,出入关塞,周揽名山大川,以扩其怀抱。顾氏之学能洞达经济者,其在此矣。顾氏之学,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之属,无不贯通。下至金石、古文、音韵、小学,尤所精究。其学问可谓博大而精深,有补于学术世道。
顾炎武的著作,在其生前刊印发行的较少,众多著作是在他死后由后人整理刊刻或抄录而成,散见于世。后人经过搜集整理,先后编辑刻行了不同版本、收书各异的“顾亭林遗书”。其中,最早的是清康熙年间潘耒编刻本,收入《左传杜解补正》、《九经误字》等十种二十七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有《亭林遗书补遗》,收入《五经同异》、《亭林年谱》等十种,不分卷。1916年,上海文瑞楼刊行石印本《亭林遗书》,收书二十一种,四十四卷,附三种三卷。由于是石印转刻,漏、误较多。在众多的“顾亭林遗书”刻本中,收书最多、校刻亦为精良的,当属清光绪十一年(1885)吴县朱氏校经山房刻本《亭林先生遗书汇辑》,共收入《左传杜解补正》、《九经误字》、《五经同异》、《明季实录》、《历代帝王宅京记》、《金石文字记》、《石经考》、《亭林诗集》、《亭林文集》等二十六种。在卷首的《校刊亭林先生遗书缘起》中,朱记荣详细记述了该书的刊刻过程:“顾先生生平著述凡三四十种,今盛行于世者,惟《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及吴江潘次耕检讨所刊《亭林遗书十种》。此外,诸著或有单行本,或有丛书所载零种,或未曾刊行仅见钞本者,然皆虽传不显,学者每以为悔。记荣少好读先生之书,既重刊潘氏所行之十种,又欲搜辑未刊之本及零种之刊虽传不显者,陆续付梓,以尽潘氏未竟之绪。年来所获而付梓者,亦十余种。”在刊刻过程中,朱氏深感校勘的重要性,如对于《肇域志》,“尝体察之,此书非刊板之维艰,实校勘精善之维艰,今欲刊此种,必先得精通古今史学舆地者数人”,众本参互考订。由于未能找到合适的人手,《肇域志》并没有收入他校刻的《亭林先生遗书汇辑》。正是有了朱氏恭谨、慎重的态度,才保证了本书版本之精良,刻印之精工。可以说,凡治顾炎武之学者,皆绕不开朱氏这套《亭林先生遗书汇辑》。
本次影印,采用的底本是“光绪戊子冬月校刊朱氏校经山房藏板”本,藏于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原书一函二十册,书宽17.1厘米,高27.4厘米,保存完好,刻印精良。为方便读者阅读,分为四册。希望通过本书的印行,为读者了解和研究顾炎武的学术思想,提供更大的方便。
(《亭林先生遗书汇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6月版,定价8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