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www.zgnt.net/content/2011-11/30/content_1960441.htm
28日,静海楼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古书籍。 记者 丁晓春 摄
在南通市图书馆,有一座“特殊”的建筑——静海楼。“特殊”之处,在于其珍藏着十多万册珍贵古籍、民国文献、地方史料等,是新中国成立后公共图书馆系统建造的第一座专用古籍藏书楼。
昨天下午,记者慕名探访这座充满古典神韵、散发着厚重历史感和沁人墨香的“静海楼”。
全国古籍文献“第一楼”
1912年,张謇在南通博物苑旁,闹中取幽,建起私立南通图书馆,是为南通市图书馆前身。
穿过繁华的南大街,没几步路,就是南通市图书馆。走过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西楼、建于1979年的综合大楼,最南端的一座五层楼,即为“静海楼”。
“静海楼”建于1982年。楼名由时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组长李一氓题写。
整个建筑总面积1348平方米,三、四层为古籍书库,五层为外宾接待室和小会议室。
三楼书库外间是办公兼阅览室。一张大大的阅览桌,墙边四周俱是书架,安放着近现代南通籍文人出版的著作。
“静海楼”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绝”水。这里办公桌上不见通常的茶瓶、杯子,更没有洗水池,墙体内的水管之类的也一概被移除。
书,16万余册古籍书,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国宝”名录彰显地位之尊
2009年,南通市图书馆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一个地方图书馆,之所以跻身“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盖因其“古藏收藏量大、善本多”。
古籍,主要指写、印于1912年之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善本,则指具有较重要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
“静海楼”所藏,不乏元刻明修的珍品、历代的禁毁古籍、明清的套印本、精刻精印本等善本古籍。
在市图书馆负责人带领下,我们进入书库,有幸一睹千余古籍书册之真容。
书库实行“双人双锁”,两位“掌钥”人必须同时在场,方可进入。
踏入书库,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排排玻璃书架。双层玻璃窗上的窗帘一律拉上,愈显静谧而典雅。左手边,靠门最近的一排架书,整齐码放着1400多册32开全套《四库全书》。
穿行在一排排书架前,掠过一沓沓泛黄的古籍,书库尽头,另有一小门,这便是“静海楼”最珍密的特藏室——“国宝”藏书处。
为确保防火、防紫外线、防盗、防虫、防潮,所有古籍均被置放于特制的樟木箱中。
据介绍,目前市图书馆有100多部、2000余册(古籍)被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五经正文七卷》《乐律全书四十八卷》《疑辨录三卷》等31部古籍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我们眼前的,即为《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这是明永乐五年刻本,属内府刻本,版刻精美,保存完整,尽显皇家风范。市图书馆的另一藏品《乐律全书》曾参加“国家珍贵古籍特展”,系明万历郑藩刻增修本,由明宗室朱载堉所撰。
“每一次触摸到百年甚至千年之前的古籍,心中都会涌动一种激情,感觉像是在与先人对话,也许这就是古老文化拥有的一种独特魅力吧。”古籍部工作人员感叹。
文化根脉绵延永续
“纸寿千年”,但最容易被毁、最难留存的,又恰恰是书籍。南通“静海楼”之所以能拥有如此众多的古籍藏书,是几代人的心血累积。
率先垂范者当推张謇,他向来主张国家私家藏书应“公诸于天下”,南通图书馆1912年开馆之初藏书已达13万卷,其中张謇捐赠8万多卷。“至今市图书馆古籍部的许多藏书中有张謇的亲笔题识,钤有他的藏书印章。”至上世纪20年代,南通图书馆藏书,为“全国县级图书馆之最,私立公共图书馆之最。”
抗战期间,为避战乱,南通图书馆将8万多卷古籍转移至城内天宁寺光孝塔北侧藏经楼保存,躲过一劫。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对这批古籍图书进行清理、分类、标注、修补,珍藏于“静海楼”内。此后,蒋云卿、蔡观明、闵成钧、费范九、冯瀚飞等文人纷纷赠送捐赠古籍,其中蒋云卿赠书2000余册,冯瀚飞赠书中有元刻明印《隋史》1册、明版《水经注》《黄帝内经》等600余册,其中《随史》被定为全国善本。
盛世藏书。近年来,又一股捐书热潮在我市兴起。文化人尤世玮捐赠了400余部2000余册家藏图书,多为清刻本。我国压铸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学者潘宪曾,将家中珍藏的清康熙刻本陆游的《剑南诗钞》8册捐给图书馆。他说:“把书放在图书馆,好让更多的人阅读。”
可以说,正是一代代南通人“薪火相传”,才有了今天这些“国宝级”藏书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