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culture.gog.com.cn/system/2011/10/19/011225785.shtml
一份2006年国家图书馆初步统计测算的报告显示,全国现存古籍大约3000万册,破损古籍约1000万册,当时全国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技术人员还不足100人,而在这些技术人员当中,40—50岁的占到了绝大多数,只有不到1/6为40岁以下。即便到了今天,要完成全部修复工作仍需数百年,且前提是古籍不再继续破坏。
以国家图书馆为例,据介绍,当时全馆古籍修复人员只有10余名,其中1/4的人员为50—60岁,1/4为40—50岁,其余的为40岁以下。而在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善本古籍、金石拓片、敦煌遗书等260多万册的古籍特藏中,需要“动”一下的将近有200万册,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而近几年的普查结果显示,现存古籍数量远比测算的数字要大,其破损数量也多一些。古籍纸质文献的脆弱性,加上环境的污染,许多古籍善本文献正在加速酸化和脆化,更大量的破损古籍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去“拯救”。
古籍修复行业本身的性质和要求决定了“成材率”偏低,用张平的话来说,就是“十个人里也难寻一个优才”;再加上,如同中医医术一样,古籍修复是一门需要时间和实践磨砺的技艺,年轻后备人才的匮乏实在令人担忧。
“实际上,我们是在做一项跟时间赛跑的工作。”国图培训中心负责人闫征说。从古籍修复班开设以来,就一直参与招生工作的他近来颇感困惑:一方面,古籍修复技术性强,尽管入门难,却是一种可以“终身从事的技艺”;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保护观念和文化产业的盛行,民间收藏热情的日渐高涨,古籍修复的市场需求正持续走热,然而,理应获得公众青睐的古籍修复培训却并未获得普遍的认可。现在已经难寻三年前刚开班时,招生几十人却有千人咨询报名的盛况,生源下降是个令人担忧的状况。“这里面也许存在招生宣传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反映了人们对这个行业的态度。”闫征感到,现在大多数人都怀抱急功近利的目的去工作,而古籍修复要求必须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除非真的是兴趣所在,不然谁会选择这个冷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