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元史史料建设和研究的重大成就——《元典章》点校本出版 发布时间:2011-10-18 10:49:46   作者:彭 莘  

  《元典章》,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是元代人辑录的一部元朝前期、中期法律文书的汇编,作者佚名。全书主要部分(亦称前集)分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共十纲,60卷。后有新集,不分卷,分八纲。全书纲下分门、目、条。所收文件时间,从蒙古蒙哥汗(元宪宗)时到元英宗朝。

  《元典章》是政书类的元代公文书,内容包括皇帝圣旨、诸王及后妃令旨、元廷庙议记录、朝廷条画、省台文件和各种具体案例。其所涉及的范围,涵盖元代政治、制度、监察、法律、社会经济、宗教、文化、生活、农民起义以及中古汉语史、翻译史等诸多方面。《元典章》的公文都是当时人记录的原始文献(许多是内部文件),从史源学的角度说都是第一手的极其珍贵的档案史料。元代政书类资料保存流传于今的还有收于《永乐大典》及其他书中的《经世大典》残本、《宪台通记》、《南台备要》、《通制条格》、《至正条格》、《秘书监志》、《庙学典礼》等,但各书相比,无论篇幅还是内容,《元典章》都是传世元代原始资料中最大、最丰富的一部,其参考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元代公文书的整理有其特殊的困难,尤其是其中包含的其他朝代所无的硬译公牍(使用元代白话俗词,部分或完全按蒙语语法直译蒙文的公文)文体及繁琐的公文层次,使许多蒙元史的大家亦视为畏途。而《元典章》由于其篇幅和内容的宏大,也由于其编辑粗疏,抄刻脱误严重,这方面的难度尤为突出。《元典章》被学界注意始于清代,但《四库全书总目》对其的评价是:“所载皆案牍之文,兼杂方言俗语,浮词妨要者十之七八。又体例瞀乱,漫无端绪……乃吏胥钞记之条格,不足以资考证。”故《四库全书》仅将其列于“存目”。清末民初,此书开始受到学者重视,但社会上长期通行的是清抄本“沈刻本”,错讹甚多,史学大师陈垣作《沈刻〈元典章〉校补》时,发现沈刻本每页都有讹误,平均不足百字即校出一处。陈垣先生因此把《元典章》作为其开设校勘学课程的教材,甚至由此而总结出了中国近代校勘学的方法体系。陈垣校补依据的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元典章》元刻本,此本直到1976年才由将其带到台湾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出版。但元刻本本身也有许多方面需要整理。无论是陈氏《校补》还是影印元刻本,点校整理的工作一直是个难点。上述《宪台通记》、《南台备要》、《通制条格》、《至正条格》等目前都已经出版了点校本乃至校注本,《元典章》的全文点校本却长期阙如。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指出:“众所周知的,《元典章》可谓是汉籍中最难了解者。”在深知《元典章》重要性的日本东洋史学界,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为代表,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组织“《元典章》读书班”,几十年长期坚持不懈精细研读,完成的整理成果是《校定本〈元典章·刑部〉》、《校定〈元典章·兵部〉》和《元典章年代索引》等一批工具书及专题论文。中国内地的点校本仅有2004年祖生利、李崇兴借鉴日本学者成果而出版的《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山西古籍出版社)。据我们所知,中国学者洪金富先生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元典章》的点校工作,也已有一些部分完成,但全书成果亦尚未问世。总之,海内外学界迄今完成的都只是《元典章》的局部点校或整理,这与《元典章》的价值和学术研究的需要是不相匹配的。开展对《元典章》全面系统的整理,首先完成全书的点校,是中国元史研究会三十多年前就已确定要开展的“高难度重大课题”,也是包括了元史学、法制史学、文学史学界几代学人数十载的期盼,其迫切性和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前所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前会长、现名誉会长陈高华研究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北京举办《元典章》研讨班,组织一批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和多批日本访问学者及留学生进行长期讨论整理考校,先期完成了《〈元典章·户部〉校释》等成果。在此基础上,由陈高华研究员、北京大学张帆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晓研究员(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党宝海副教授组成的团队经过数年艰苦的工作,终于在2011年全部完成出版了海内外第一部《元典章》全文点校本。

  《元典章》全文点校系国家出版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课题项目。点校者或为中国元史研究领域里的领军人物,或为中青年骨干学者,阵容强大,功力深厚。

  《元典章》全文点校所需功力,绝非简单的句读勘校所能涵盖,需要学者具备特殊且全面的元史研究基础。本书点校特点:1. 书中大量用蒙语硬译文体写成的诏令类文书句法乖戾,不能用一般古汉语语法卒读。即使是纯粹汉文的内容,也大都属于古籍中比较特殊的吏牍体文字,其句型结构、语句节奏与一般的汉语文言文或白话文亦有差异。书中还有不少来自外来语的非汉语专用名词,许多内容涉及蒙古特有的各种制度。点校者对元硬译文体和宋元明吏牍公文有深入研究,标点做到了尽可能的精确和科学,对于使用者,尤其是不懂硬译公牍文体者提供了很大便利。2. 书中所收案牍,反复征引各级政府文书,层次甚多,不易分辨,点校者尽可能合乎内容逻辑地进行了分段和标示引号。3. 点校者在通校全书时,以《元典章》元刻本为底本,参校陈垣《沈刻〈元典章〉校补》,并参校了《通制条格》、《宪台通纪》、《南台备要》、《庙学典礼》、《秘书监志》、《经世大典》(《永乐大典》残卷转引)、《元史》以及晚近发现的黑水城文书和《至正条格》等各史籍中所载同源公文。如此全面的校勘是国内外以往任何学者均未做过的。对于书中相当多语句、文字、题目等方面的脱漏和讹误,点校者一一辑出和校正,做了详备精细的整理考订。4. 点校者第一次对以往一直不甚清楚的全书所收公文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共2637条,对全部文书都做了编号,每条文书后面还加注了元刻本页码以备考。《元典章》原书有纲目、目录,但与正文不尽符合,点校者按照正文重新编制了纲目和目录。全书最后还增加了“文书补遗”、“书目著录及学者提要序跋”和“点校征引书目”,补充了一些与《元典章》有关的元代散佚文书,以及明代以来重要目录学著作中对《元典章》的著录说明和中外学术界的相关整理成果。这些亦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元典章》全文点校本的问世对元史研究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此书点校的完成,终于填补了元史公文史料整理中最后一处大的空白,是一部能够体现中国元史学界学力水平的重要成果。全书所体现出的扎实、谨严,对学术、历史负责的风格值得称道,可以说这不仅是元史史料建设一个重大进展,也是中国元史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的又一个标志性成就。

  (《元典章》点校本,陈高华等整理,中华书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定价48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1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