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新疆85部珍贵古籍有望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发布时间:2011-10-13 10:30:02   作者:金少兵  

http://xj.wenming.cn/yw/201103/t20110304_103056.shtml

  编者:十二岁的大唐少年卜天寿抄书之余写了首打油诗希望老师给他放假,一千多年后,他的“墨宝”作为珍贵古籍展出,引发了同龄人的共鸣,也让大家看到中原文化在西域传播的兴盛。

  出土于吐鲁番的卜天寿抄本《论语·郑氏注》正在国家图书馆展出,而它只是新中国成立来首次在京举办“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的320余件展品之一。这个囊括了20余种文字的展览,系统反映了新疆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以及历史悠久的鲜明特点。

  而这不过是新疆庞大古籍家族中一部分成员的集中亮相。新疆古籍普查工作自今年开始实施,并计划于5年内摸清古籍家底。

近日,读者在国家图书馆观看“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 (国新提供)

  乌鲁木齐在线讯(记者金少兵报道)入选现代秘书教科书的唐代公文《郭毡醜告身》有望跻身“国宝”。

  3月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了解到,包括《郭毡醜告身》在内的85部新疆珍贵古籍将参加本批评选。

  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古籍是专家从全疆各地申报的近120部古籍中评选出的,共含8种文字,其中汉文18部,察合台文50部,波斯文6部,蒙文4部,阿拉伯文2部,藏蒙合璧2部,回鹘、满文、藏文各1部。

  这名负责人表示,本批申报古籍的数量和文种均为历年之最,少数民族古籍申报尤为踊跃,其中《格萨尔王传》、《江格尔击败残暴古日古木之章》等难得一见。

  据了解,汉文古籍一般指的是1911年以前出版的书籍,包括抄本、刻本。少数民族古籍为1949年以前成书并已流传使用的民文书籍。截至目前,新疆共有64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现状

  逾50万册古籍亟待保护

  在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上有这样一个场景:山崖上凿着石窟,旁边是倾圮的佛塔,还有千年古城的断壁残垣,而远处是如铁铸般的火焰山,很多珍贵的古籍就深藏于这些“天然博物馆”内。

  卜天寿的抄本就是其中之一:“今日书写了,先生莫咸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一个下笔有错字、还净盼着放假的小学生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忍俊不禁。

  而西晋元康六年(二九六)写本《诸佛要集经》,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纸本文献;9世纪前写本焉耆-龟兹文讲唱文学作品《弥勒会见记》,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戏剧……

  这些珍贵古籍或是当年从中原辗转流传下来,或是当时西域人学习汉字后写成,千百年后,它们在新疆各地被发现,其文化价值不仅仅在于为中华文化保留了珍贵典籍,弥补了现存遗藏的不足,也充分证明了西域和内地之间自古以来文化交融,联系密切。

  新疆素有“语言文字博物馆”的美誉,是我国保存古籍文种最多的省区。考古发现记载有19种语言、28种文字,这些语言文字成为打开许多历史、宗教和文化之门的钥匙。

  古籍是新疆历史文化和这些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目前已知的汉文古籍超过50万册(件),少数民族古籍2万多册(件),西域文书2万多册(件)。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古籍整理、修复人才匮乏,新疆大部分古籍仍“养在深闺人未识”。

  古籍存放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较高,因此被业界称为“温室里的花朵”。根据国家出台的古籍保护标准,古籍库房必须保持恒温恒湿,室温必须保持在16℃至22℃的恒温,相对湿度45%~60%,然而由于资金短缺,新疆具备恒温、恒湿的藏储条件的古籍藏书机构不过两三家。

  令古籍保护工作者担忧的是,登记造册的古籍中,因自然和外界原因导致破损的超过三分之一。由于新疆的气候比较干燥,古籍的纸张达到一定年限,极易导致书页变脆,冷热不均的天气也会使古籍变形,加上书虫啃咬、保护手段和科技手段的匮乏,大部分古籍保护状况不容乐观。

  一些地方图书馆,夏天只能通过拖地或摆上几个大水桶,冬天不开暖气、人工增加房间内的湿度来延缓古籍的“衰老”,甚至“死亡”。

   保护古籍按“职称”享受待遇

  “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于2011年1月26日在国家图书馆展览中心开幕。来自新疆阿克苏阿瓦提民间艺术团的演员表演多浪木卡姆,两人装扮的骆驼表演引起现场关注。(国新提供)

  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对其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前,新疆民族古籍整理工作极少开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新疆民族古籍保护工作。1951年,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影印出版了回鹘文《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还抢救、整理了一批少数民族古籍。进入21世纪,新疆收藏的焉耆-龟兹文、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察合台文《纳瓦依诗集》和《先知传》等一批珍贵文献入选《中华再造善本续编》选目。

  今年初,文化部、教育部等八个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下发《关于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责任,在人员、经费、物资和信息交流及技术支援等方面,加强对新疆古籍保护工作的对口支援。

  自治区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王洁介绍,今年,自治区首次全面启动古籍普查工作,将制定不同文种古籍的普查规范、编目规则、定级标准、破损定级标准、古籍库房基本要求等标准、规范,古籍可按“职称”享受待遇。

  王洁说,5年内将对新疆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工作;实现古籍分级保护,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珍贵古籍名录》,并推进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还将有计划地改善重点古籍收藏单位的保管条件和标准化建设,命名“自治区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推荐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除了开展古籍普查,新疆还将着手古籍保护,甚至对已经破残的古书籍进行修复。据了解,古籍的修复是一种特殊技术,目前全国专门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人员仅有百人左右,而新疆此类专业修复人员更是不超过10人。

  根据保护计划,自治区将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制作一批书柜、函套、书盒等古籍装具,改善收藏环境,对古籍书库加强安防、消防设施和温湿度控制。此外,还将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修复工作,对新疆使用的传统纸张进行科学检测和研究,建立修复实验室,鼓励桑皮纸原料培植,应用传统方法造纸,修复提供原料,逐步有计划地开展对破损古籍的修复。

  同时,加强古籍的传播,以避免这些历史瑰宝沦为书架上沉默的“僵尸”。自治区将开展各民族各文种古籍缩微复制、数字化、珍贵文献补刻书板便利印刷等工作,使珍贵古籍得到再生性保护。并且建立古籍数据库,开展古籍的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形成基本满足民族文字古籍普查、编目、修复、保护、整理研究等工作需要的专业人员队伍。

(来源:乌鲁木齐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