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whb.news365.com.cn/wh/201109/t20110915_3135430.htm
本报讯 (记者吴越)“感谢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这下查地方志再也不用那么麻烦了。”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戴建国翻阅着散发油墨香的书册,对出版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表示欣赏。昨天在上海图书馆举行的发布会上,全240册的《上海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与读者见面,引起图书馆界、文史学界的关注。
记者了解到,此次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汇编影印出版的《上海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收录了上海图书馆所藏稀见方志246种,其中孤本方志104种,同时选录了国内收藏单位在3家以内的稀见方志142种,是近年来上海图书馆面向社会公布的历史文献出版物中册数最多、版本最善、资料最为丰富的品种之一。
上海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合作整理的这套书从属于“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系列,是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詹福瑞在昨天的会议上高度评价称,该书既是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整理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珍贵古籍再生性保护的又一项出版成果。通过这套书,上海图书馆展示了其宏富的馆藏,并且体现了上海图书馆“藏用结合”、特色办馆的示范引领作用。
“图书馆功能的理念要发展。”詹福瑞说,“有人说,宋版书拿出来一次减寿60年。一些图书馆还禀承以前的‘藏书楼’理念,‘藏之名山,传之后人’,束之高阁,不予示人。‘传之后人’当然没错,可是有些书,传到孙子看见了,他的爷爷却没见过,这不是造成了悖论?”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特藏部一位研究馆员告诉记者,宋版书拿出来一次损耗60年还是50年,没有定论,也没有具体的科学依据,但长久以来业内确实流传这样的说法。“暴露在空气中,湿度、光感,还有手的抚摸,都会缩短古籍的寿命。”他说,“古籍一方面是图书,一方面也是文物,确实面临着使用损耗的矛盾。”
詹福瑞说:“珍稀文献如何利用和保护,需要探索,影印复制是一个好办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向记者透露,该丛刊印刷70套,在预售中已被抢购一空,今后将在各大高校和各地图书馆与公众见面。记者从上海图书馆获悉,《上海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编目后不久将上架,向普通读者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