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十年一“剑”:《祁寯藻集》整理出版 发布时间:2011-9-6 9:11:09   作者:张仲伟  

 

  《祁寯藻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界对祁寯藻作品的首次全面整理。该书共计270万字,全书从筹备到完成出版历时十年,是相关单位、专家集体努力的成果。

  三晋出版社(原山西古籍出版社)作为山西省唯一一家专业古籍出版社,基于多年来对山西传统文化、地方文献等特色出版方向的执著,从书稿筹备伊始便与相关单位深入合作,最终促成《祁寯藻集》的顺利出版。与此同时,在各合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该书获得了全国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的出版资助,并被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收入《文献丛刊》,使该书与《于成龙集》一道成为为数不多入选该丛刊的晋人著述。

  •   祁寯藻与《祁寯藻集》

    祁寯藻(1793 —1866),字颖叔,又字春圃、淳浦,号观斋、息翁,山西寿阳县平舒村人,户部郎中祁韵士第五子,嘉庆进士。历官军机大臣,左都御史,兵、户、工、礼诸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道光十九年(1839)赴福建筹办海防,查禁鸦片。咸丰帝即位,更得重用,拜为体仁阁大学士,赏太子太保衔,充进讲官。咸丰、同治之际,密陈厘捐病民,力请罢止,并论时政六事。同治元年(1 8 6 2 ),供职弘德殿,教同治帝读书,为幼帝的四个师傅之一。五年后卒,谥文端。世称“三代帝师”(道光、咸丰、同治)、“寿阳相国”。他一生忠清谅直,勤政爱民,举贤荐能,政绩卓著,对朝政颇有影响。

  《祁寯藻集》将祁寯藻几乎所有传世著述悉数分类整理、汇集。全书共三册:第一册包括谱传、日记、信札、马首农言、随笔、杂记及附录,第二册包括诗词、校勘批注及考证,第三册包括奏议、题本。该书是迄今为止学界对祁寯藻著述收罗最为全面的古籍整理著作,对于清史研究及进一步开展对祁寯藻的相关研究,做了必要的资料准备。

  清代中后期,山西寿阳祁氏是享有盛名的望族,与常熟翁家齐名,时称“南翁北祁”,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翁心存、翁同龢,后者为祁韵士、祁寯藻、祁世长。作为寿阳祁氏文人群体的核心人物,祁寯藻产生过一系列相关文献:祁寯藻为其父祁韵士编撰的《鹤皋年谱》,为其弟祁宿藻撰写的《季弟幼章行略》,以及自撰年谱《观斋行年自记》等谱传著作。这些相关著作将成为研究祁寯藻及寿阳祁氏的直接史料。

  作为传统文人的祁寯藻,保留了“一日一记”的生活习惯,也因此产生了《观我斋日记》、《奉使记》、《枢庭载笔》、《息园日记》及《甘肃查办全案》等数量颇丰的日记著述。与此同时,作为清中晚期重要政治、文化人物,祁寯藻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书牍信札。这些由人际交往产生的珍贵史料与日记等私人文书相印证,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了解个人生活史视野中的“大历史”提供强大的一手史料支撑。此外,在《祁寯藻集》第一册中还收录了其农学专著《马首农言》,以及随笔著作《思复斋随笔》、《食笋斋日课》、《实斋随笔》等三种,这些资料的刊布将使学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真实的祁寯藻。

  作为清代道咸两朝“以高位主持诗教”之“巨公”,祁寯藻诗歌创作的数量、成就和影响,都要远远超过其父。晚清同光体主将陈衍曾论曰:“有清二百余载,以高位主持诗教者,在康熙为王士祯,在乾隆曰沈德潜,在道光则为祁寯藻也。”(《近代诗钞》序)祁寯藻自幼好诗,一生作诗近三千首。与当时诗坛名流程恩泽、何绍基、张际亮、翁心存等广相唱和,著有《(谷曼)(谷九)亭集》等诗集,被认为是清中期以后“宋诗运动”的重要开启人。

  《祁寯藻集》第二册主体收录了《(谷曼)(谷九)亭集》和《(谷曼)(谷九)亭后集》两部诗集,并同时将祁寯藻的大量散佚诗词作品悉数收入,诗词部分共辑录了祁氏古今体诗2977首、词23首。此外,第二册中还收录了祁寯藻考证类著述若干种,集中反映了祁氏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成就。

  就学术而言,祁寯藻虽不废考据,却更为注重秉承其父“经世”的宗旨。他政务繁多,但仍与俞正燮、张穆、何秋涛等著名边疆史地学者密相交游,并广刊边疆史地著作,有力地推动着这股学术新风向前发展。作为清中晚期西北史地研究学者群的核心成员,祁寯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从西北民变的警醒中发起的清中晚期西北史地研究,由祁寯藻承转而发展为晚清以降对中国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的边疆史地研究。从《祁寯藻集》收录的《三姓山川》、《富克锦舆地略》、《珲春境内村屯里数》、《宁古塔村屯里数》等祁氏边疆史地著作4种中,我们便已不难看出这种鲜明的学术转向。

  《祁寯藻集》第三册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祁寯藻相关档案文献为基础,全部内容共分两大类:一、《奏议》所收录的档案史料,起于道光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讫于同治四年五月初二日,共274件。二、《题本》共收录自咸丰元年四月十四日至咸丰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期间的题本档案320件,这部分档案是祁寯藻以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时期形成的。大量未刊珍贵档案文献的公布,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推动祁寯藻及相关研究课题的深入。

  二、《 祁寯藻集》的整理与出版

  1999年7月,山西祁寯藻研究会成立。该会成立伊始便将整理出版《祁寯藻集》作为工作的重点。几年间,经过该会研究人员对全国各大收藏单位祁寯藻相关文献收藏情况的摸底,共访得祁寯藻遗稿43种。

  2003 年11 月,经各方面共同努力,成立了由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玉明担任主任的《祁寯藻集》编委会,同时由山西祁寯藻研究会会长任国维担任总主编,负责具体编纂事务。祁寯藻存世的43 种著作中,刻本仅有《马首农言》、《(谷曼)(谷九)亭集》、《(谷曼)(谷九)亭后集》、《观斋行年自记》等4 种,其余皆为手稿本。大量抄本文献的存在,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祁寯藻集》的文献价值,但另一方面由于手写文本的随意性,也给书稿的整理、出版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

  2006年5月,由于《祁寯藻集》突出的文献价值,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批准了该书列入《文献丛刊》的申请,同时也对书稿整理的规范性作出了进一步要求。也正在此时,三晋出版社相关领导在注意到与《祁寯藻集》鲜明出版价值相对的,是该书编纂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出版社与《祁寯藻集》编委会合作聘请由山西大学阎凤梧、萧泰芳等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该书初稿进行了全面校订,并最终通过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组专家验收,书稿顺利进入出版环节。

  书稿进入三晋出版社编辑加工环节后,《祁寯藻集》又获得了全国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资助,最终“十年磨一剑”,出版完成了点校本《祁寯藻集》。

  三、《 祁寯藻集》出版的价值及意义

  点校本《祁寯藻集》作为清中晚期重要历史人物祁寯藻的个人全集,汇集了祁氏存世的全部著述。无论是作为“三代帝师”的晚清政治家,还是作为学界领袖的著名学者,祁寯藻传奇的人生经历、淹博的学术成就都为后世研究者整理他的全集创造了诸多困难。此次整理点校本《祁寯藻集》采取了多元化团队整理的古籍整理新模式。将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以整理出版的名义汇聚一堂,通过多元化的整理分工,将不同学科专家的学科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点校成果的学术水平。

  就整理文本而言,作为祁寯藻个人集成性全集的《祁寯藻集》,如何将祁氏存世的所有著作悉数收录,就成为了摆在整理出版单位面前的一大难题。此次整理将台湾曾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寿阳祁氏遗稿》一并收入,终使海内外祁氏著作得成全璧。与此同时,此次整理最大的突破是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祁寯藻相关档案整理收入《祁寯藻集》。祁氏休致后仅五年便离世,他晚年将大量时间用于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生前并未将自己的政书文稿整理刊行,身后又逢多事之秋,作为晚清重要政治历史人物的祁寯藻,其从政产生的相关文献并未刊布,这不得不成为清史研究及祁寯藻研究的一大憾事。此次整理出版《祁寯藻集》第三册则弥补了这一缺憾。

  从立项筹备到最终成书历时十余年,汇聚了京、晋多位专家学者大量心血的点校本《祁寯藻集》整理出版,作为一个文化事件已然成为2011年中国学界的一件大事,更是山西古籍出版乃至于中国古籍出版业的一件大事。三晋出版社作为一家地方性的古籍专业出版社,通过该书的整理出版探索出了一条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古籍整理出版新模式。从《祁寯藻集》整理立项开始,三晋社就给予该项目以必要关注,在书稿整理出现技术困难的时候,三晋社张继红社长、落馥香副总编亲自与整理单位取得联系,书稿进入编辑加工阶段后,两位领导又亲任该书责任编辑,集全社优质编辑资源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最终保质保量地圆满完成点校本《祁寯藻集》的整理出版工作。这种从编创到编辑加工,直至出版印刷全程跟踪,与各相关单位深入沟通、合作的新模式为未来古籍整理出版的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做出了必要的尝试。

  (《祁寯藻集》(全3册),三晋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定价980.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1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