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80481514
■昨天上午,一位12岁的小学员在观看老师书写满文隶书■摄影/本报记者 满羿
学习满族风俗 自编辅导教材 注重文化寻根———
本报讯 一个由京城年轻人创办的满文化培训班逐渐在京城红火起来,参与者自称是“哈满”一族,无论主办者还是学习者大多是在京的满族青年。“我们虽然自称‘哈满’,但是我们不注重那些外在的形式,我们只想更多的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培训班负责人之一的德克锦说,文化寻根才是他们这些人“哈满”的真正意义。
■年轻人老前辈共研满文化
昨天上午,北京大石桥胡同一座小院的正房里,一位12岁的小学生向闲聊着的人们喊着:“安静点儿,安静点儿,老师都写错了。”这话引得屋子里的人哄堂大笑,屋子的前台,一位老师正在书写着满文隶书。
这是“索伦珠”满语班上的一幕,昨天上午他们的课程是“满文书法”。参与者除了老师、年轻的学员们,还有来自满文书院同学会的几位老前辈。其实,这里更像一个“满文化”沙龙,老师也不是在讲课,而是与学生们进行交流。
下午,仍然是这个院子。大家伙又观看了一部表现满族人生活的电影,他们的目的是给影片挑错。“两人见面不能道‘您吉祥’,那是过去宫里太监才这么说。”一位老先生对年轻人说,正确的问候应该就是“给谁谁请安”。
“我们是今年才开始把满族文化的介绍作为一项内容引进过来的。”“索伦珠”满语班的负责人之一德克锦说,随着学习满文满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也希望能够更多的了解满族的文化理念、生活风俗等。
据德克锦介绍,现在该培训班每期参加的学员达到了十多人,每两个月一期,很多人学完了也不离开,参与创办工作,而这个班最初每期只有两三个人在学习。学习内容除了满文以外,还有满语以及参观满族生活风俗。
■“开始以为是骗子性质”
27岁的德克锦从2007年开始参加“索伦珠”班。德克锦说,其实大家很少会关注满族、汉族的分别,满族人家里也很少说满族自身的事情,小的时候觉得满汉没有区别,反而是许多汉族的同学同事比她知道得还多。
一次,她和别人谈到了民族舞蹈,有人提及了满族舞蹈。“很多人都觉得就是电视里舞个手绢什么的。”对此也不了解的德克锦上网查询,发现了更多的满族文化,也知道了满文,同时也查到了还有一家教满文的培训班。“开始的时候以为是那种骗子性质的。”德克锦说当时她觉得这种培训班可能就是借机兜售材料挣钱,但是一接触才知道这里其实是一个满文的沙龙。据她介绍,最初这个培训班的创办者是一位叫达海的满族年轻人。后来达海的“学生”接手延续这个班,现在德克锦又从自己的师傅那里接手。
“我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了解我们本民族的文化,这种了解就是先从文字入手,我们要寻找民族文化之根。”德克锦说由于不收费,还要花钱,等于大家都是往里面搭钱做,为的就是这点信念。
■利用新方式 扩大文化理念
德克锦说,现在学习满文和满文化的大背景与以前相比变得好多了,一方面是各种清宫剧的播映,另一方面是社会整体对地方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对满文化产生了兴趣。
此外,现代传播手段也让这个培训班开始小有名气了。德克锦说,他们既有QQ群,也有微博,还有网站,而他们“招收”学员的手段主要是在“豆瓣”等网站发帖。同时,他们还会把相关的满文资料制成电子版,供爱好者阅读。
实际上,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最难的是资料的寻找。“当时我们知道国图有一些满文书要封存了,就赶快过去复印。”德克锦说,他们足足复印了七八箱的材料。
据了解,国家图书馆现存满文古籍约1.5万余册(件),满文拓片700余种,舆图20余种。但是因为满语文人才的匮乏,使得对古籍的研究利用还是相对缓慢。而用于学习满语文的书籍,现在市面上更是少见。
而在“索伦珠”满语班,学员们互相推荐自己的满语辅导教材。德克锦说,很多人都是通过培训沙龙再去研究自己关注的领域,比如满族的音乐、满族绘画、满族服饰、萨满教等等。他们还会开设与满族文化相关的专题讲座,构建多元化的满族文化宣传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