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一个“归”字解开《围炉夜话》作者之谜 发布时间:2011-7-29 10:44:48   作者:  

http://news.163.com/11/0729/06/7A42J1G300014AED.html 

 

  面向砚窝淌,背靠笔架山。

  虽有如此风水,但王永彬的坟茔已近荒冢。

  石头也会老去。一百多年的寒暑交替,青苔似乎已经渗进了坟茔上的石头,乌中带绿。

  唯有文字和思想不会老,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夺目,如王永彬的《围炉夜话》。

  王永彬名字赫现《枝江县志》

  周德富是枝江一中的一名语文特级教师,近年来,他开始研究枝江本地的文史。

  两年前,他注解 《同治版枝江县志艺文志》。因注解的需要,他查阅同治五年的《枝江县志》。该书的第2页为 “重修枝江县志姓氏”,周德富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分修,恩贡生、候选教谕王永彬。”

  随后,在同治版《枝江县志艺文志》中,周德富看见了王永彬的三首诗:《秋暮自城归石门村途中偶成》、《过刘凝之故宅》、《花溪即景》。

  王永彬,这个名字很熟,周德富想起了以前读过的《围炉夜话》。

  周德富仔细阅读这三首诗以及同治版《枝江县志》后,他隐约觉得这个“王永彬”编者与《围炉夜话》的作者可能是同一个人。因为这些作品中表露出来的情趣情调与 《围炉夜话》十分相似。

  而关于《围炉夜话》的作者,却一直没有权威的表述。虽然有三十多家出版社一再印行《围炉夜话》,其读者无数,但至于王氏生平,却多语焉不详。

  那么,这两个人到底是不是同一人呢?周德富决定在“故纸堆”里再寻答案。

  很快就有了权威印证。周德富查阅了光绪六年的《荆州府志》,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

  “王永彬,字宜山,岁贡生,性孝友,隐居教授。邑令朱锡绶耳其名,虚心造访,永彬凿坯而遁。著有《帝统年表》、《围炉夜话》、《格言集句》,两次与修县志,年七十八卒。”

  当读到这几行字时,周德富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

  为了寻找王永彬,周德富读遍宜昌范围内的所有地方志。在同治五年的《远安县志》上他查到了王永彬的另一首诗《同友人游青溪》,在作者名字下面另有 “枝江”、“贡生”字样。

  官方志书,铁板钉钉,毫无疑问,王永彬,他是枝江人。周德富为即将完全破解困扰中国学界的一大谜团而一夜无眠。

  一个“归”字直指家乡石门村

  既然是枝江人,那王永彬家在何方,是否还有后人?

  周德富动用自己的学生查阅了当今最大的几个数据库《中国方志库》、《中国基本古籍库》,但均查无所获。

  周德富决定回到王永彬的作品中去寻找答案。当他再次阅读王永彬的《秋暮自城归石门村途中偶成》时,周德富感觉他极有可能就是“石门村”的人。

  周德富介绍,诗题中的“归”是最有力的证据。不是家乡,不是自己住的地方,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说“归”的。

  周德富又找到了同治版《枝江县志》。这本县志中与“石门村”相关的信息有三条:“独柱山,在县西十五里石门村”;“魏家桥在石门村”;“龙王洞在县西十六里,檀木园,林岩幽邃,泉出石窟,涟漪清洁,北流,过石门村,入芭芒河”。

  周德富联想到《围炉夜话》的自序,该书“书于桥西馆”的“一经堂”。那说明他的住所周围一定有桥。这正与同治版《枝江县志》对石门村的相关记载相吻合。

  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断,周德富决定邀约对宜昌地方文化很有研究的宜都一中的傅世金老师和杨帮峻老师一同前往宜都枝城石门村(现为余家桥村)去考查(枝江宜都分设县后,石门村划属宜都境内)。

  事实大大超出周德富的预期。杨帮峻说他有一个朋友叫王朝旺,自称是一个叫王宜山的后人,此人还收藏有《纲鉴易知录》、《史学提要笺释》等一些书籍。

  周德富在电话中大声告诉杨帮峻:“王宜山就是王永彬!他就是当今红得发紫的《围炉夜话》的作者啊!”

  2011年7月22日,周德富与傅、杨二位老师一起找到了石门村,即现在的枝城镇余家桥村。他们在王朝旺的带领下,看到了当年王永彬圈评过的古书,找到了王永彬的坟墓。

  一本宗谱记载庞大家族史

  王朝旺,在当地的一所小学当老师,语文、数学都教。王朝旺今年52岁了,7月28日,我们找到了王朝旺。

  王朝旺称王永彬为宜山公,王朝旺是王永彬的二儿子助人公(王助人)的后代。

  王朝旺坦陈,在周德富老师来找他之前,他并没有读过《围炉夜话》。但他做孩子的时候都知道,自己的祖先写过这样一本书。王朝旺说,这几天,他在网上看了看《围炉夜话》,“也就是看懂了一个大概。”

  为什么外界很少有人知道王永彬写过《围炉夜话》?王朝旺谦虚地说,那都是祖上的光荣,现在提,怕被人笑话后人与前人的落差。

  王朝旺家里还有很多古书。其中一本书的右下角还有红色的标记“王海琴珍藏”。王海琴就是王永彬的长子。

  除了古书,还有《王氏宗谱》。王朝旺介绍,从王永彬之下,他接触到的最高辈分的长辈是曾祖父王应门。王朝旺说,从王应门的晚年开始,王家开始衰落。

  王应门1960年去世,他把王永彬留下的书籍以及数代编修下来的《王氏宗谱》交给了王朝旺的二爹王为文。当时王为文读完了小学五年级,算得上是家族的知识分子。

  1972年王为文去世。临死前,王为文把古书和宗谱交给王朝旺,并嘱咐王朝旺:“祖辈建功立业,是很有名的,作出了贡献的。这些东西要保管好,不能遗失,否则对不起祖宗。”

  家传古籍可惜已部分遗失

  王朝旺带着这些祖传下来的古籍开始了30多年的“流转”。

  2008年时,他们盖楼房,这些古籍放在木箱里,外面用塑料膜包好,但后来还是因为漏雨,古籍被淋湿了一部分。

  而保存古籍更大的“隐患”还是来自人。王朝旺介绍,文革时,王家后人将书用稻草遮盖,得以保存部分古书籍。但后来由于生活拮据,家里的一位残疾老人为了维持生计,将其中部分书籍拿到街上换了生活用品。

  王朝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地博物馆找他借过《王氏宗谱》和《荆州府志》等一些书籍,后来,他把宗谱要回来了,而别的书籍,至今没有归还。

  王朝旺家里现有古书上十本,其中包括王永彬当年圈点过的《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等。但这些书籍的保存状况都不甚良好,尽管王朝旺一直很小心。

  在王朝旺家,记者还看到了不少当年王永彬的友人和学生送给他的诗词寿帖,那些寿帖都是在彩色的信笺上用毛笔书写而成,表面都洒有金粉,并且作了装裱,十分精美。

  王朝旺介绍,现在《王氏宗谱》分别保存在两个地方。《王氏宗谱》经过数代人的续补,共六大本。此谱一直由王朝旺保存。两年以前他将其中四部转交给了他在华中师大读历史博士的侄子王洪强。王洪强是王永彬的第七代孙。

  大师坟茔就在笔架山上

  王朝旺的家在公路边上,屋后便是笔架山,王永彬的坟茔就在笔架山上。

  笔架山上荆棘遍布,稍有不慎,刺条就会在身上拉个伤口。王朝旺挥舞镰刀,在前面开路。其实到王永彬的墓地没有路,王朝旺说,这里已经没有人来祭扫了。

  半小时后,我们登上山顶,看到墓地。墓地很大,大石堆砌而成。大石上青苔密布,石头似乎也变色了。

  墓前有一石碑。碑帽已掉落地下,碑身稍有倾斜,但依然完好。墓碑正面上方是“垂裕后昆”,意思是为后世子孙留下功业或财产。正中是“敕授修职郎王公宜山之墓”。两边是一副对联:“著述高风青山含笑,俯仰陈迹绛云在霄。”

  碑前正对的就是砚窝淌。王朝旺笑称,在其曾祖父之后,再无什么大的读书人,可能是“砚窝里干了,没有水了,文脉断了。”

  碑的背面正中雕刻着“宜山传”。其字迹已较模糊,浇上水,能依稀看出“著……围炉夜话”等字样。碑上还刻有石工姓黄。

  碑的两旁还有一副对联:“独柱有灵山兼水报,石门无恙地以人传。”上面还显示此碑立于同治十一年。王朝旺说,此前王永彬埋在魏家桥附近,后来是迁坟到这里的,说这里的风水好。

  如今,王永彬的墓地渐渐热闹起来,这几天,地方志办的研究人员多次来这里拍照,整理碑文。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车来车往的公路边,竟然躺着一位这样的大师。 

(来源:荆楚网-三峡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