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庆防记略》是一部重要的西北地方专史著作。同治年间,西北地区发生了反抗清朝统治的陕甘回民起义。对此,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编纂了《回民起义》(四卷本),作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出版。其中辑录了不少记述这次事变的官私文献,但这些资料对清朝陕甘总督和固原提督在陇东的军事行动、陕西回民起义军在甘肃东部的活动,尤其是陕西回民军“董志原十八大营”等重要事件的记录,都存在缺漏或错误,《庆防记略》则对此具有较大的弥补与订正作用。
《庆防记略》由清代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惠登甲所著。惠登甲,字胪三,号莲塘,史载“幼奇穷”,父母“咸以苦力维生”,而惠登甲极好读书,“尝以针刺书若干篇,必熟烂于胸而后已”。同治回民起义时惠登甲避乱关中,而诵读不辍,同治八年(1869)补行乡试举人。光绪二年(1876)考中进士,历任“广东海阳、番禺、花县县令,暨阳江同知、南雄直隶州知州”,其间“类多仁政,尤善于捕盗”。在广东任职之时,惠登甲于繁忙的公务之余,仍留心著作,撰《庆防记略》上、下两卷,于光绪二十四年刊印。该书以同治二年(1863)陕甘总督熙麟驻节庆阳为始,以同治九年左宗棠善后为终,所载八年史事,“皆征实,不欲增饰浮词,耸人观听。即有得自传闻者,必详加考询,务求得当。乃定月日,记忆不清,聊按四时分叙。先为提要以发其端,次乃接写事实,间或参以私论。牵引陕事与本省全局始末,欲其穷原竟委,灿然明备”。取书名为《庆防记略》,就是立足于清朝庆阳防卫得失的视角,评点地方官吏、驻防将弁在这场使庆阳民众几遭灭顶之灾的劫难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应承当的责任,总结教训,供后人借鉴。此书不同于其他同类书籍以记述回民军杀戮与表彰清方将帅征剿之功为内容的叙事模式,而以亲历、亲闻和可见证的史实为基础,揭露了庆阳一些官吏、将帅的贪腐无能、害民胜于防患,致使庆阳防卫形同虚设,最终使庆阳百姓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的全过程。由于记述较为详尽、客观,保存了大量较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后人研究这一历史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史料,对晚清西北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史的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庆防记略》文笔典雅、叙述流畅、议论平允,展示了惠登甲的文才和史识。当然,《庆防记略》也有其缺陷,由于作者宥于封建士大夫的身份,文中对回民起事多冠以“回逆”、“叛回”、“贼”等字眼,应当批判对待。
书后附录了清末庆阳贡生胡庭奎仿《庆防记略》撰成的《续庆防记略》两卷,记录了清朝末年庆阳会党起义、民国初年庆阳抗税斗争、张兆钾统治与垮台、地方匪患、陈珪璋崛起、谭世麟统治等重要史事,对清末民初的西北社会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庆防记略》不仅对地方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又因涉及“陕甘回民起义”、“董志原十八大营”、“左宗棠收复甘肃”、“晚清吏治败坏”、“同治人口损耗”等重大历史课题,同时也包含了左宗棠、董福祥、刘典、魏光焘、白彦虎、马正和、杨文治等晚清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故而也有全国性的研究意义。然而这样一部著作,因存本较少,长时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白寿彝所编《回民起义》也没有收入,散落民间,几成孤本,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此次由天津古籍出版社校释出版,得以嘉惠学林,以飨读者。
(《〈庆防记略〉校释》,[清]惠登甲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定价3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