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1/2011-07-11/12256.html
“古籍原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许多古籍收藏机构为了保护这些传藏了千百年的文化遗产,只好采取秘不示人的办法。但这种措施与社会和学者的需求乃至文化的传承相矛盾。因此采用扫描、拍摄等技术,以原貌影印古籍,将古籍‘化身千百’,适量出版,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6月30日于京召开的《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第一辑)出版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古籍的再生性保护问题发出的呼吁。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认为,选择优秀古籍善本影印出版,既保证了古籍的原貌,又适宜读者阅读。加之,编辑对主要内容做了重新评估和评价,从而提高了古籍使用价值。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冯洁轩表示赞同。针对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现象,冯洁轩认为,古籍影印出版可避免排版印刷中不可避免的印刷错误。
专家学者们之所以如此认同影印出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看来,是目前让珍贵古籍文献现身的最好办法之一。田青认为,一则可免去研究者频频去图书馆寻找的舟车劳顿之苦。二则使许多秘不示人的优秀古籍得以重见天日。三则由专门学者、出版者精选优秀善本系统整理出版,可免去读者从头再学、再整理所浪费的时间。以影印的方式整理出版古籍,是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学者阅读影印本古籍可以替代阅读古籍原书,这样对古籍原本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
以《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第一辑)为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郭又陵认为,出于古籍保护的需要,目前包括音乐院校在内的各类图书馆都不得不对读者使用古籍设置了或多或少的限制,这样做会使学者难以得见古籍真迹。此外,一些音乐院校的图书馆(资料室)也不具备收录综合性大型丛书的条件,这同样给音乐学研究者带来诸多不便。而影印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第一辑)则弥补了这些不便和缺欠。正是基于此想法,多年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以为学术服务为宗旨,致力于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资源和出版资源,侧重历代珍稀文献影印工作,并承担了国家重大古籍影印项目“中华再造善本”的出版任务。由于在古籍影印方面拥有过硬的资质和丰富的经验,使得《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第一辑)在书品质量上得到了保证。
会上,《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注意到,专家学者在充分肯定影印出版对珍贵古籍的保护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担忧。冯洁轩认为,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保存量居世界第一,可是目前古籍整理和古籍出版专家越来越少,老者渐去,新人匮乏,学术水平令人担忧。他说,古典音乐文献作为中华文化优秀遗产之一,亟待挖掘、整理、出版,为今人消化吸收。
此外,冯洁轩建议,影印出版不能仅停留于扫描影印结集成列,还要增加索引出版环节。冯洁轩说,现在古籍出版多是大项目、大工程,可成书之后,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普遍缺乏索引。在庞大、厚重且成系列的图书面前,缺乏索引指引阅读,定会不利于读者使用。他认为,现在借助电脑做索引要比古人乃至前辈们容易得多、方便得多,编者、作者在古籍整理过程中切勿忘记索引一项,出版社在重大古籍图书出版工程中也切勿忽视索引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