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1/2011-06-27/11855.html
目前,在出版社纷纷多元化发展以求保持增长的态势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简称国图社)却因始终坚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形成品牌效应。作为一家仅有员工50多人、年出版图书200余种的小型出版社,10余年来,国图社一没有教材教辅,二不追求畅销书出版,只靠自身古籍出版优势,不仅探索出颇具特色的赢利模式,而且还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据统计,10余年间,国图社出版的古籍类图书始终超过该社出书总量的40%,印张和销售码洋则占比达80%以上。不仅如此,该社古籍图书出口码洋也占到出版社全部古籍图书码洋的25%,2010年利润达1000多万元。
面对良好发展态势,国图社总编辑徐蜀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坚守只做古籍专业图书的前提下,国图社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还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已经尝到了专业出版的甜头。”
国图社因始终坚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形成品牌效应。图为国图社领导班子。左起:副总编辑贾贵荣、总编辑徐蜀、社长郭又陵、副社长姜红。
总编辑徐蜀与任继愈先生。
一则小故事 道出影印书室变“香”过程
国图社成立于1979年,原名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更名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改为现名。30余年间的3次社名更换,均决定了国图社始终不能偏离古籍专业出版社的轨道。作为文化部主管、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出版社,计划经济时期,国图社享受着其他出版社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国图社和其他脱离“母体”的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一样,面临着生存的抉择。
是像有些古籍出版社那样,走稍微宽泛出版的发展之路,还是只走古籍专业出版一条路?抉择之下,后者获得了认可,那就是国图社继续与全国各地图书馆密切合作,发挥两大专业出版特色:一是编辑出版图书馆学和信息管理科学著译作,出版各种书目索引等中文工具书;二是整理影印中文古籍等各种稀见历史文献。
然而现实并不顺利。1986年,国图社根据市场发展前景决定成立影印编辑室,结果响应者寥寥。徐蜀告诉记者,因为影印图书受众面狭窄,从事馆藏影印图书出版,无疑决定了编辑的收入将相对减少。
回忆当时的情景,徐蜀说,尽管时任领导找编辑们一个个谈话,但是没有人愿意来影印编辑室工作。徐蜀也是在矛盾的心理下,来到了影印编辑室,并于随后成为首任影印编辑室主任。
如今20多年过去了,让已成为总编辑的徐蜀感慨的是,当初大家都不愿意来的影印编辑室,如今早已成为“香饽饽”。因为选题好、市场定位准确,国图社影印图书市场需求旺盛,犹如股票飘红,深受市场青睐。最赚钱的影印编辑室,自然成为编辑们趋之若鹜的地方。
目前,国图社不得不将原有的几个文史类编辑室合并为一个大编辑室,大家都来做古籍专业图书。
一批影印书 撬动出版社经济杠杆
一个小小的影印编辑室,从不被看好到广受青睐,其转变过程在折射出影印图书市场发展轨迹的同时,也阐释了影印图书成为国图社经济发展支柱的原因。
作为小众书,为何国图社的影印图书如此赚钱?《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国图社采访发现:找准市场定位,时刻关注学界研究动态,图书出版注重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根据市场需求自编专题丛书,多品种、低印量、不重印,只为高校图书馆、大型公共图书馆等终端市场服务,是国图社成功进军影印图书市场的“杀手锏”,它不仅让国图社走过“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而且还华丽转身为古籍图书尤其是影印图书市场的领跑者。
“只有编辑本身具有研究能力,才能够与高端读者、学者交上朋友,才能够年年把握住学术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徐蜀的这番话无疑道出了国图社影印图书领跑市场的原因。
在国图社,编辑人均年看稿量达到900万字;古籍影印图书,每人每年平均出书100册(精装16开)。解释大工作量的原因,徐蜀说:“人手少,效率就得高。古籍影印是我社的强项,从确定影印图书出版作为出版社的品牌立足点那天开始,我们便将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作为学习的楷模。我们的初步目标是,在古籍影印领域做大做强、做标杆、做领头人,靠自身的实力争得这一领域的话语权。”
事实证明,国图社的选择有其道理。据悉,近年来因市场生存压力,部分古籍出版社出版古籍图书品种连年下降,有的出版社甚至不得不低于20%。而国图社却因古籍类图书总印张、销售码洋始终超过80%,从而赢得了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国图社20多年来,通过自编专题丛书的方式,累计影印出版了1.7万种古籍作品。靠影印图书出版,每年国图社扣除上缴费用数百万元外,全社人均创利20多万元,2010年该社利润额达1000多万元。国图社顺利地实现了“小品种、大市场”的战略初衷。
“好选题多得做不完,未来10年,影印图书市场都会前景广阔。”这是徐蜀对影印图书市场现状及未来的判断。
一堆“蛋糕渣” 也能做出特色“大蛋糕”
数量占全国出版社的4%,市场份额却仅占2%;图书受众面窄,成本投入大,回报收益慢。在全国图书出版市场中,古籍出版社的现状被媒体评论为,只尝到市场的“蛋糕渣”。为此,不少业界专家认为,整体转企改制后的古籍出版社们,正处在悲壮突围时期。
面对“突围说”,徐蜀认为,专业出版的属性使国图社同样面临着市场生存问题。但是经过慎重思考,特别是近10年来国图社在影印图书市场争得的话语权,让国图社决定继续坚守古籍出版,采取不突围发展战略。
“总该有一批坚守古籍出版的出版社才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古籍收藏单位——国家图书馆的出版社,国图社必须坚守。舍我其谁?”徐蜀问记者也在问自己。
在徐蜀看来,坚守的理由是多样的,但是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古籍出版社越来越大的扶持力度及非常优惠的相关政策。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资助了国图社100余万元。同年,计划3年出版1000册的《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国图社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1600多万元资助。国图社认为,这些资助是国家为有专业特色的古籍出版单位生存发展提供的机遇,必须让这些经费完全落实到古籍出版项目上,否则制定的政策、调拨的经费就等于落空。
“我们没有理由不全心全意地做好古籍出版工作。”徐蜀说。除了要对得起国家对古籍出版单位的支持,国图社作为国家图书馆的下属部门,守着国家资源总库,与其他兄弟部门共同负有保护文献、与社会共享资源的职责。正是因为国家和社会赋予了国家图书馆对民族文化传承发扬的光荣使命,使得国图社对古籍出版和再生性保护的使命感更强。同时,多年的坚守,让国图社对古籍的出版觉得理所当然,责无旁贷。“只要路子对头,古籍出版事业大有可为。我们必须有使命感,这是我们的职责。”徐蜀加重了语气。
也许正是这种坚守,让人员少、出书范围窄的国图社赢得了与众不同的关注。2009年8月,该社在新闻出版总署首次对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中,被评为一级出版社,并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这一荣誉的获得,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成立时间短、规模小、名气弱的国图社,是如何步入业界第一方阵的。
“其实国图社也有很好的转型或者突围的机会,尤其是被评为一级出版社后,找我社合作的人和单位络绎不绝,轻易就能赚大钱的机会也不少,但是我们都一一回绝了。现状让我们没有必要也不打算突围,我们只想更加专心致志地做好古籍图书的出版工作,闯出专业出版的赢利之道。”徐蜀说。
另外,徐蜀还特别强调了一点,那就是国图社有一位出色的当家人——社长郭又陵。国图社的古籍影印虽然一直是出版社里的经济支柱,但因各种原因,规模多年上不去,1998年图书销售额仅530万元。1999年郭又陵上任后,凭借多年企业管理的经验,审时度势,力排众议,确立了古籍影印出版专业化的方向,并全面改革出版社的管理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全社员工的积极性,使国图社从此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一个好机制 推动出版社小步快跑
“在众多的管理机制中,激励机制最为重要,因为人的积极性是最不能忽视的。”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徐蜀透露了国图社的分配制度:“我社的分配制度始终是鼓励做专业图书的岗位。全社收入最高的是古籍方面的编辑和发行人员。”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了解到,早先国图社编辑奖金额发放根据发稿量来决定,一段时间后,管理者发现仅凭发稿量很难有符合市场需求的好选题出现,为此管理者决定改为以选题质量、图书利润率为考核标准。可是几年后问题同样随之而来,那就是好选题多了,发稿量少了,不少好选题因来不及出版错过市场良机。怎么办?国图社决定,考核办法再次调整到以发稿量计算奖金的初始考核制度上。
从注重发稿量,到注重选题质量,再回到注重发稿量,这个过程似乎表面说明国图社在走回头路,其实不然。另据记者了解,很早以前,国图社就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转(使用本馆的古籍底本,同样要按规定付费)。自负盈亏、自己养活自己的市场定位,让国图社较早地认识到,灵活的激励机制对一家必须走市场的出版社来说多么重要。
灵活的激励机制带来的是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涨。在古籍出版社普遍存在的因收入低导致人才流失的现象在国图社极少出现。收入高于同类甚至综合出版社,使国图社编辑人数由当初的六七人,上升至目前的21人,一批为古籍出版理想而工作的年轻编辑队伍已经形成。
针对古籍编辑的培养问题,做了20多年古籍出版的徐蜀深有体会。他认为,古籍出版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专业,从业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只会做案头文字加工的编辑,在我社是会被淘汰的。”
在出版社,设立出版部是普遍的管理格局,但是在国图社没有该部门。原因为国图社的编辑们都会计算图书各种成本,且都能找到物美价廉的印刷厂。从策划、组稿,到编辑、印刷,了解并熟悉图书出版的诸环节,这就是国图社对古籍编辑业务能力的要求。
令人欣慰的是,国图社多年的坚守和创新,使其离这一目标越来越近。国图社出版的120册影印本《北京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初始定价为每套3万元,如今市场价飙升至每套16万元。而这种现象在国图社的重点书中并非个案。
值得关注的是,在古籍出版社普遍以其他书出版赢利辅助古籍书出版的今天,国图社却是以古籍书出版赢利辅助其他图书出版。“这种对比说明:国图社既坚守了自己的出版理念,又赢得了市场的尊重、赢得了业界尊重。国图社对专业出版社该如何市场化作了另一种诠释。坚持走小、精、专、特之路的国图社,已告别了为卖专业书发愁的时期,正向引领学术研究、领跑影印图书市场的品牌时代迈进。”一位业界专家对记者这样评价国图社。
专家评说
没有珍贵的古籍和它们的影印出版,许多历史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名誉院长 冯其庸
国图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服务学术研究,整理出版了大批成系列、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国图社对于古籍整理这一主要出版特色,30多年来,一以贯之。既出版有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国家重点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再造善本”;也出版将古籍保护开发利用与学术研究完美结合的“古籍专题丛书”;更有作为尊贵国礼,走出国门,向世界传递文明与友谊的古籍特装图书,在海内外影响很大。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
委员会主任 安平秋
国图社一直以来以古籍文献的影印整理为出版主要方向之一,其中对清代乃至中国整个历史中各种史料的编纂和整理,特别是在书目、方志、年谱、家谱、名人手札、日记、民国文献等方面,更是形成了出版优势,创出了出版品牌,取得的成绩和作出的学界贡献为业界和研究者所信服,为文献出版作出了卓越贡献。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常务副主任 卜键
作为出版社同行,我深知古籍社专靠古籍出版谋取生存发展之不易!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以古籍影印为出版重点,与各图书馆和各类古籍收藏机构密切合作,整理出版的古籍图书不仅品种多、规模宏大,而且精品多。这是惠及当代、造福后代的工作。
——文物出版社总编辑 葛承雍
国图社影印古籍成果显著,是教学科研重要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教授 肖东发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古籍,有力地推动了学术发展,对传承文明贡献极大,希望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研究员 史金波
国图社工作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国家图书馆的优厚馆藏,并与现代印刷技术完美结合;二是选题灵活,针对性很强;三是善于和学者的联系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教授 陈其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