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http://sjz.yzdsb.com.cn/system/2011/06/02/011188034.shtml
三部古籍,由董五舜、马志昶、李汉年、崔金环领衔点校。
藁城滹沱书院四位70多岁藁城老人,为了让家乡文化薪火相传,孜孜数年,先后推出《滹南遗老集》、《大元董氏文粹》、《熊峰集注释(家乡版)》。三本书中,像正定的阳和楼、元氏的封龙山、滹沱河以及蕉林书屋等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均能有所关联,这是三本什么样的书,值得70多岁老人用五年时间去雕琢?
“藁”字在元之前没有草字头
“藁城董氏”这一称谓,早在元朝的时候,朝野上下一致共称,以及现在海内外公认的。
藁城滹沱书院的董五舜老人说,元朝时期,“藁”字没草字头,为什么元朝之后加上草字头?一句话,藁城董俊一家四五代,对元朝的贡献实在太大了。
董俊父子跟随国王木华黎和世祖皇帝灭掉了金国、西夏、大理、南宋四个王朝政权。左副元帅董俊在对金最后一战中,战死在河南商丘。藁城董氏三代共出了22个将军,还需要说的是,董俊抗金兵,两复真定(今正定),擢为“中山府事”。在藁城北楼、永安村一带,保卫藁城,与金兵将领武仙对峙一年半,千人对万人,金兵始终没有进入藁城。因此,将藁城县改作永安州。
元成立后,包括武官兼任,藁城董氏四品以上大夫43人,职位最高的是中书左丞董文炳,兼领枢密院。在元朝,实行的是两都制,即内蒙古草原的“上都”,和北京的“大都”,董文炳就是大都中书省的第二把手,中书令是太子。老皇帝有嘱咐,不要太子过多干预,所以北京以南的这片土地,不论是政务还是军务,董文炳说了算。无论维护政局稳定派出的安抚使,恢复农耕生产的劝农使,也多由董氏担任。比如说董文用,就担任过山东、河南的劝农使,还到甘肃等地推行过种水稻。
灭金之后,董俊和董文炳把金朝之汉学家如王若虚、侍其轴等,延请至家(指正定和正定学堂)教诸子弟,正定实际上成了保留汉文化的中心区。灭掉南宋之后,董文炳受委托留守杭州处理后事,董文炳首先做的是封存档案和封存国库,使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资料,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
滹沱书院编辑的《藁城董氏元文集》,收集有关董氏的元代文人文章,包括史传、碑文、谥制等78篇,其他有关文章30余篇,并且全部做了注释。
王若虚的书在全国迅速传播
王若虚何人?
王若虚,字从之,号慵夫,藁城织锦人,织锦在滹沱河之南,又因入元成为金朝的遗民,所以自称“滹南遗老”。
王若虚是金代重要学者,精于经﹑史﹑文学﹐独步一时。对于他的学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金元之间,学有根抵者,实无人出若虚右。”元代著名学者吴澄称其“博学卓识,见之所到,不苟同于众,亦可谓不虚美矣。”
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又名《滹南辨惑》,计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等共46卷。什么是辨惑呢?是王若虚认为旧传或旧说有问题,不应该随声附和,仍旧信以为是,在“辨惑”中,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理解。
《滹南遗老集》的传播和影响深远,自元初藁城县令董文炳编辑刊印以来,在全国迅速传播,历代抄本、校本等多种善本十几种,2004年,全国高校将其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藏于蕉林书屋的《熊峰文集》
蕉林书屋,由清代大学士梁清标所建,以“收藏甲天下”著称,能入选蕉林书屋书目的,几乎都是珍品。
《熊峰文集》,由石珤(音:宝)所著。石珤石阁老,藁城徐村人,明成化末年进士,武宗时掌翰林院事。石珤正直敢言,在武宗朱厚燳[zhào]时期已负声望,由礼部尚书改任吏部尚书。嘉靖三年,石珤的权势更加显赫: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嘉靖帝打算在奉先殿侧别建一室祀其生身父亲,石珤抗疏言其非礼。次年嘉靖帝于太庙东建世庙,“宝复抗章,极言不可,弗听。”及世庙成,嘉靖帝要奉皇太后谒见,石珤上疏反对,“帝大愠”。
石珤与嘉靖帝间的裂痕便这样渐渐拉大。但反对石珤的人仍不能趁机钻空子,他们知道石珤“行高,不能加害”。然而,嘉靖六年春天,石珤就辞职退隐。嘉靖帝责斥石珤“归怨朝廷,失大臣之宜,一切恩典皆不予,归装补破车一辆而已”。
石珤所著《熊峰文集》共十卷,仅在第五卷中,就有关于石家庄的好几篇赋,如正定的《阳和楼赋》,元氏的《封龙山赋》和我们的母亲河《滹沱河赋》。
以上三本书,由藁城文史界著名的“藁城四老”:董五舜、马志昶、李汉年、崔金环领衔点校,由藁城滹沱书院印制。马志昶说,他们之所以埋头点校,就是想让三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传承下去,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