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汉藏佛学比较研究的典范之作——《西藏历史和佛教的语文学研究》简介 发布时间:2011-5-27 15:10:39   作者:吕瑞锋  

  作者沈卫荣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他1998年从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博士毕业,其博士论文《一世达赖喇嘛根顿珠巴之生平及其历史意义:对达赖喇嘛政体及其格鲁派历史研究的一项贡献》,被认为是国际藏学界研究格鲁派早期政治、宗教历史和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列形成的经典之作。
  沈教授多年来从事汉藏佛学研究,他认为世界佛学研究界对印藏佛学研究非常重视,但却忽略了汉藏佛学研究,这种忽略是一种很大的缺陷,因为汉传佛教本来就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源头之一。同时指出汉传佛教长期得不到国际上应有的认可和尊重,是因为研究方法的差异所致:我们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哲学史、思想史层面,而印藏佛教研究,特别是欧洲传统的佛学研究注重文献,以语文学研究为主流。作者多年来即致力于此,尝试弥补汉藏佛学研究的种种缺陷、不足,成就斐然。集沈先生学问之大成的《西藏历史和佛教的语文学研究》近日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作者在国内出版的第一本论文集。
  这部文集收录了作者进入学界近三十年来所写的大部分学术论文,主要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一、元、明时期西藏与汉地、蒙古政治关系研究;二、藏传佛教历史、文献和人物研究;三、西夏、蒙古时代汉译藏传密教文献及藏传佛教在中央欧亚和汉地传播的历史研究;四、中西方文化与藏传佛教之互动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内容互相关联,学术方法也一以贯之,都是采用广义的语文学方法对不同时期西藏的历史、宗教以及它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所作的个案研究,大致反映了作者学术研究的理路、历程和成果。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述,在传统的藏学研究感到材料匮乏、难以继续的情况下,他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发现了藏传佛教的新材料,由此提出“重构11至14世纪的西域佛教史”的口号,率先对于黑水城藏传佛教内容开始了深度的研究(见于本书中《重构11—14世纪的西域佛教史——基于俄藏黑水城汉文佛教文献的探讨》一文)。不久,对于《法藏敦煌藏文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陆续出版)揭示的西藏“前弘期佛教和社会历史的资料,又给予了“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的评价。因其深厚的藏文文字和文献学的功底,以及十五年海外学习研究形成的国际视野(精通德文、英文等),其治学取向已不同于老一辈藏学家的考据性的基础工作,而着重于从根源上进行历史学本质的阐述,其基础就是作者所擅长的“语文学研究”,进行汉藏佛学对勘研究。特别可贵的是,作者对于中西方学术的熟悉,使之左右逢源、思辨清晰、行文流畅,可以说篇篇都是十分精湛的美文,即使是非专业的读者也会感到可读性很强。
  总之,国内现有藏学论文比较局限于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中又限于后弘期的甘珠尔和丹珠尔。本书从历史学角度,或是对于某一重大事件的相关文献,或对于藏传佛教重大转变的重要文献,或国际上对于藏传佛教的曲解误解,进行分析、破解、研究和批评。这在藏学研究著作中,无论对象、方法还是语言,都有焕然一新的面貌。

  (《西藏历史和佛教的语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定价16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