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以数字手段实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近年来,我国古籍数字化进程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在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看到,本届数博会的一大亮点就是重点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下,不少重大古籍项目数字化成果可圈可点。
数字解码中华文化和历史
记者在古籍数字化展区看到,今年2月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规划指导,国家图书馆委托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建设的《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不仅使《永乐大典》纸质文献得以减少损耗,更让《永乐大典》这一宝贵文献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文献资源支撑。上海音乐出版社展示的古谱数字化解决方案《古谱今译》,是古谱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其聚焦中国古代最常用的两种记谱法——减字谱和工尺谱,以国际标准的数字化古谱字库及输入法、排版软件,解决了古谱特殊符号、谱式数字化难点。
在古籍数字化进程中,诸如《永乐大典》《古谱今译》等这样典型的事例还有很多。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学院展台,记者看到其展出的“解码中华文化基因”融合出版物,以纸质书籍内嵌二维码的方式,将图文声像影集于一体,形成了以120集中英文视频、120部中英文音频、一部纸质书为一体的融合出版物系列。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借助数字技术推动优秀文化资源“活起来”的方式,很受海内外受众欢迎,“解码中华文化基因”相关音视频浏览量已破1.08亿。
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展台,其展示的“中国近代影像资料库”收录有1840至1949年间的7万余张珍贵照片和近百部视频作品,用400余万文字讲述了影像资料历史背后的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故事。据悉,2023年“中国近代影像资料库”增加了地域子库、人物专题与摄影师专题,实现了个人购买功能。
地域古籍数字化成果频出
近年来,重点打造敦煌学和丝绸之路研究知识总库和学术支撑平台,是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甘肃教育出版社转型升级的目标。据介绍,甘肃教育出版社打造的敦煌学和丝绸之路研究数据库与知识服务平台,由2个基础资源库、4个产品库和2个平台构建而成,并在此基础上建成索引目录数据库、古文献数据库、研究成果分类特色数据库和遗珍资源库共4个产品库,其中古文献数据库有500种古籍实现了数字化。
步入广西展区,其展示的“广西古籍文库”数字平台,是广西古籍搜集、整理、研究及出版成果数字化的集中体现。不远处的湖北展区,其推出的《曾侯乙墓与先秦文化》《荆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汉剧四百年》《武当文脉》等一大批弘扬湖北地域特色、传播荆楚文化的数字化项目,展现出湖北文化保护传播体系建设的轮廓。
“数字中国·大运河知识服务平台”是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图书《中国运河志》内容为基础建设的国内首个运河专题数据库。在江苏展区,记者看到观众可通过手势进行互动,“身临其境”地参与漕船过闸、修复河堤、对话古人等活动,感知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别样的运河之旅。梳理江苏文脉的《江苏文库》数字化工程,目前已完成726册图书数字化,基本实现《江苏文库》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同步。
典籍保护传承是永恒命题
古籍文献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文化建设的永恒命题。在此命题下,新技术为典籍的保护与传承、出版与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可能,也使得古籍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与利用。
据中华书局旗下古联公司总经理洪涛观察,近几年来,数字化出版产品的用户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大学生早就习惯了从数字化资源入手使用材料,虽然不能替代文献阅读的系统性,但是在速度和广度上,已不是传统阅读可以比拟的。
另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社长葛艳聪介绍,在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平台的数据超市,国图社的古籍资源始终位居点击量排行榜第一,不仅对古籍图片资源进行了很好的展示和宣传,国图社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通过交易实现经济效益。
面对古籍数字出版成果愈加丰富,出版人该怎样持续、更好地推出高质量产品?洪涛认为,使用最新的现代化技术手段,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葛艳聪认为,需要紧跟数字技术发展,不断深入挖掘古籍版本及内容价值。从图像数据到知识关联,从文化大数据到文化大模型,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合力做好古籍数字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