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古籍人才培养:40年风雨兼程薪火传 发布时间:2022-8-9 11:52:07   作者:李美霖  

 

“自2001年10月古籍办在北京举办第一期全国古籍整理出版编辑培训班起,至今已经举办19期培训班,培训学员近2000人次。这些学员已成为各出版单位的骨干力量,不少学员还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是《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从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古籍办)获得的信息。

 

40年来,在《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引领下,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古籍小组)带领全国古籍出版单位紧抓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古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古籍出版人才队伍,为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身先示范 致敬前辈

 

《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指出:“整理古籍,需要有一个几十年陆续不断的领导班子,保持连续的核心力量。”秉持这一精神,古籍小组自1981年恢复建制以来,紧抓人才队伍建设,与古籍小组成员、顾问保持紧密联系,听取古籍小组成员、顾问意见建议,保证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是古籍小组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郑振铎发端并主持编纂《古本戏曲丛刊》。《古本戏曲丛刊》计划编纂10集,郑振铎主持了前4集的编印,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8年,郑振铎不幸殉职后,《古本戏曲丛刊》的出版逐步暂停。

 

2012年4月,古籍小组组织全国古籍小组成员召开古籍规划专题会,听取对新古籍十年规划的意见,全国古籍小组成员、中华书局编审程毅中在会上建议完成《古本戏曲丛刊》的编纂出版工作。5月20日,程毅中将发言整理成书面意见《关于完成〈古本戏曲丛刊〉的建议》,通过电子邮箱发送古籍办。古籍办将程毅中意见呈报古籍小组,古籍小组经认真研究论证,将此项目补列《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之后在古籍小组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承担编纂出版任务,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2020年完成该书六、七、八、十集,完成这一长达68年的学术接力。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张继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华书局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既要出项目又要出人才。在张继海看来,古籍编辑人才是出版社的支柱和核心竞争力,关系着古籍整理质量的好坏。

 

人才为先,有为才有位。不少古籍出版社从建社开始便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以凤凰出版社为例,20世纪80年代起便陆续引进薛正兴、姜小青、吴葆勤等硕博人才。其中不少人陆续成为古籍整理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不止于此。在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古籍专业出版优势的基础上,凤凰出版社追求专业出版的特、精、尖、强,力争做“小众”出版中的“大家”。

 

“出版社的职责在于出书、出好书,而其关键在于出人,没有人就没有书。关于人的问题,从古籍出版的角度上看,首先是出版社的编辑。”这是上海古籍出版社首任社长李俊民生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古籍整理出版离不开专业的编辑出版人才,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出版人才队伍而享誉业界。

 

与时俱进 守正创新

 

“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40年来,古籍小组与出版界、学术界、文化界及全国主要古籍整理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工作联系,各方积极合作,为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促进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整体发展。

 

1994年8月,古籍小组与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山东大学联合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学术讨论会,就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2020年10月,为做好古籍规划编制和古籍数字化工作,古籍办在全国分10个片区召开20余场咨询论证会,组织全国300余位古籍及数字化方面专家参与研究论证。

 

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助力人才培养。2021年,籍合网上线古籍整理培训平台“籍合学院”,通过在线平台开展古籍整理和编辑人才的培养。中华书局旗下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涛告诉记者,“籍合学院”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课程,负责授课的人有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大学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老师,也有文博机构的资深研究员,都是工作在古籍整理和出版一线的佼佼者。培养的人才不仅仅面向编辑,也面向古籍整理作者。洪涛认为,对于古籍整理编辑的培训不能仅停留在编辑技能本身,一定要在培训内容上打通整理和编辑环节。

 

在古籍编辑人才培养上,巴蜀书社也在持续耕耘。近年来,巴蜀书社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引进古典文献学、古典文学、考古学、古代史、文物与博物馆学、宗教学等硕士研究生,编校人员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不断优化,整体业务能力持续提升。

 

巴蜀书社总编辑侯安国说,经过几年的培养,社里多名编辑已由成长型转向成熟型,个别优秀编辑已具备独立担任大项目责任编辑的能力,正向学者型编辑迈进。

 

以老带新 砥砺前行

 

通过古籍编辑的项目培训、导师培养制、发挥老专家的指导和示范作用,调动中年专家的积极性,在实践中培训出一批古籍出版的中坚力量,是古籍小组培养人才的模式。

 

比如,古籍小组引导出版单位遴选有经验的资深编辑指导年轻编辑,担任年轻编辑入职后的导师,以老带新,手把手地传帮带;鼓励出版单位选拔优秀青年编辑参与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很多青年编辑正是通过参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开阔了视野,专业素养、编辑经验、统筹能力都迅速得到提升。

 

此外,举办培训班也是古籍小组提高古籍编辑人员业务素质的举措。自2001年10月至今,全国古籍整理出版编辑培训班培训的学员已成为很多出版单位的佼佼者。出于人才培训的需要,古籍办还将培训班的讲义结集,编辑出版了《古籍整理出版十讲》《古籍编辑工作漫谈》等书,作为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的案头书。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古籍办坚持采用线上培训方式举办全国古籍整理出版编辑培训班,2021年第19期培训班在籍合学院平台举办,全国74家出版社152位编辑参与了为期2周的线上培训。古籍办精心安排课程,遴选大家名师授课,并委托籍合学院专业团队制作了14门总计36学时的视频课程。学员一站式完成在线学习、答疑、考试、提交报告等环节。全流程的学习情况判定、时间控制、任务流转、考试阅卷都由平台系统自动管理。

 

“这种线上培训模式除了在疫情期间让培训活动得以落实,还能够让我们更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不耽误正常工作,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深入思考。”不少学员这样反馈道。

 

洪涛告诉记者,根据问卷反馈统计,学员对活动积极评价率达到98%。

 

出版社参与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编辑人才业务能力的竞争。张继海告诉记者,几代中华书局负责人都秉持一个理念,就是竭力为编辑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始终致力于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编辑队伍。

 

巴蜀书社以“名校名导师”为入职原则,以“涉古专业”为进人门槛,以热爱古籍为选人条件,以导师制为培养方式,以“成长型—成熟型—学者型”为培养思路,以项目制为培养手段,重点培养编辑人才。

 

在薪火相传模式下,凤凰出版社的青年编辑不断成长,挑起大梁。凤凰出版社为编辑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一路开绿灯,甚至要求编辑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需要,专人紧跟国内几大学术团体,参加每届年会,了解学术动态,结识专家学者,提高专业水平。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精品古籍图书出版离不开专业的编辑出版人才。经过40年来的持续培养,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700人的古籍整理出版编辑队伍。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古籍小组将根据《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继续带领全国古籍出版单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扩大古籍保护修复人才规模,加强古籍整理研究机构力量,健全少数民族古文字人才传承机制,建设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专业人才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古籍专业出版队伍建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