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礼记》及其五种优秀整理版本推荐 发布时间:2022-4-7 15:20:08   作者:  

 

《礼记》四十六篇,又名《小戴礼记》,西汉戴圣编选。全书是儒家学者解读周代礼制的文章选集,记录了秦汉以前的典章制度和丧祭、朝聘等礼仪,阐述了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反映了儒家学派的思想观念,内容广博,富有哲理,名言警句,比比皆是。《礼记》作为儒家的核心经典,自郑玄作注后,地位日益上升,唐代列入《五经》,宋代位居《周礼》《仪礼》之上,《大学》《中庸》入选“四书”。元代陈澔撰写的《礼记集说》,作为科举考试教材,风行六百多年。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书是儒家的书,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看,《礼记》与《论语》《孟子》相伯仲。清焦循说:“《礼记》,万世之书也。”可谓确评。

1.《礼记集解》(十三经清人注疏),[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

《礼记集解》的作者是清代学者孙希旦,由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该书是清人研究《礼记》的代表作,点校本收入中华书局的“十三经清人注疏”丛书之中。该书在郑玄《礼记注》和孔颖达《礼记正义》的基础上,博采宋、元以来各家之说,不仅对字句进行充分诠释,而且对典章、名物、制度详加考证,还对宋代理学有所阐发,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汉学、宋学的门户之见,持论比较客观,资料非常丰富,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哲学、文教及礼仪制度提供了方便。该书的点校工作由两位古籍整理的前辈学者完成,对这部难度很高的礼学专书进行首次整理,版本选择科学,校勘严谨,标点断句规范,并全部施加专名线。该书自推出后,颇受好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礼记译解》(中华国学文库),王文锦译解,中华书局

王文锦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礼学三大家之一,深谙古代礼制礼学。中华书局出版的礼学著作,多出自王文锦先生的编辑,如《通典》《周礼正义》《礼书通故》等书。他积毕生学问学识而撰写的《礼记译解》,更体现出深厚的礼学功力。该书有以下特点:一是底本选择精到,《礼记》的历代版本众多而且复杂,各版本瑕瑜互见,黄侃先生批校的《礼记》可谓集众家之善,《礼记译解》作为面向文史爱好者的读物,文本的准确至为重要,选择黄批本作为底本最为得当;二是注文译文简要明晰,要言不烦,深得要领,该书注文抓住疑难的字词注音释义,文句的理解可通过译文去领会,比其他同类的注译简略许多;三是译文独具特色,该书有译有解,译解结合,无难则译,有难则解,对读者理解原著帮助极大;四是订正了其他译本的错误,体现了《礼记》整理的更高水平。该书问世后,深受读者喜爱,在古籍注译类图书中极富特色。

3.《礼记译注》(十三经译注),杨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礼记》是“三礼”之中意义最大的一部。儒家“四书”之中,《大学》《中庸》都出于《礼记》,足见《礼记》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三礼”难读,而杨天宇先生的《礼记译注》则部分解决了这一难题。该书以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对其中偶有的讹误加以订正。对《礼记》中的字词和名物作了简要注释。杨先生的译注,能做到深入浅出,译文通俗易懂。“三礼”在经学史研究者都为专门之学,其他文史学者则亦较难理解其义。若有杨先生此书,一般的读者和其他文史从业者都能够较为从容地阅读《礼记》,了解中华礼文化的精妙。

4.《礼记讲读》(国学名著讲读系列),吕友仁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礼记讲读》所用《礼记》版本,为“中华再造善本”中的八行本《礼记正义》,通校本则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影印南宋越刊八行本〈礼记正义〉》。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读,细论《礼记》的名称、内容、成书、地位、价值以及学习方法;第二部分为文本选读,于《礼记》四十九篇中精选十九篇,各加“注释”“问题分析”“由本篇产生的新词、成语”“文化史扩展”“集评”诸栏目,解析、探讨各篇要旨及相关问题,令读者能够全方位地学习、了解、领会该书中浸润的儒学思想。该书结尾附主要参考文献六十余种书目。

该书于传统笺注方式之外别开生面,训诂与义理并重,点面结合、深入浅出,是适合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读本。

5.《礼记选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朱正义、林开甲译注,凤凰出版社

《礼记》是古代学者在研习、传授《仪礼》过程中所撰写的解释经文、发挥义理及补充说明的文章的汇编,保存了不少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如《礼运》中大同世界的描述曾鼓舞了中国近代许多有志之士为之奋斗,《大学》中以德治国、仁政思想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所推崇;又如尊老爱幼、讲究诚信等传统美德在书中被反复提及。该书以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参考阮氏《校勘记》,主要选取了《礼记》中传颂较广、具有现代启迪意义的名篇名段予以译注,译文以直译为主,明白晓畅,注释侧重对古代名物制度的疏通,便于读者理解。该书有助于中学师生、本科生以及广大文史爱好者了解、学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并潜移默化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来源: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