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活化古籍,守住记忆 发布时间:2021-8-10 15:24:16   作者:新花城记者 陈文杰  

近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福建福州顺利落幕。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50周年为契机,站在崭新起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互通有无中凝聚共识,在文明互鉴中共护瑰宝。

提起世界遗产,可能我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等物质遗产,如长城、莫高窟等。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没有比看到这些人类历史上的杰作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能感受到这世界为我们留下什么了。然而,在物质遗产的众多分类中,有一项十分重要,但却容易被大众忽视的遗产——记忆遗产。

所谓的记忆遗产,又名世界记忆文献遗产,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档案保护项目,该名录主要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各种介质的珍贵档案、文件等。

之所以说记忆遗产十分重要,是因为其反映了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历经沧桑的古籍文献,不仅是各个文明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世界的集体记忆。但是,这种记忆又是岌岌可危的,每天都有仅存的重要记忆在消失。以我国为例,全国现存古籍约5000多万册件,其中有1000多万册件亟待抢救性修复。守住这些记忆,迫在眉睫。

而之所以说记忆遗产“容易被大众忽视”,是因为受限于古籍文献自身的特殊性。其实也不难理解,研究古籍文献本身就需要较高的专业门槛。古籍文献在相关从业者看来,可谓“浑身是宝”,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它们可能如同一本充满生僻字的书籍,枯燥乏味。而在现实中,由于技术难度和行业较为冷淡,古籍修复工作受困于人才和资金缺乏,古籍科普推广工作也只能“见步行步”了。

不过,事情也开始起变化。近年来,随着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古书复活记》等节目的热播,引发了古籍文学新热潮的同时,也为古籍保护、活化利用,打开了新思路。

让古籍文献活起来,要用创新的方式讲好文献典籍背后的故事。让古籍文献不再是“冷冰冰且看不懂”的文字,而是一个可以与圣贤跨时空对话的桥梁。这不仅可以打破文献晦涩难懂的隔阂,而且用当代的方式与历史握手,更能让观众感到生动亲切。正如,近期字节跳动公益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图书馆发起“寻找古籍守护人”活动,旨在激励创作者通过说书、绘画、复原美食等不同的形式,普及古籍知识、演绎古籍内容,让古籍鲜活起来。这值得鼓励推广。

古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让古籍活起来、文献不再“高冷”,唤醒人们骨子里的记忆,才能更好地守住这份重要的记忆遗产。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陈文杰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廖雪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冬梅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