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纪念赵昌平逝世三周年追思会在沪举办 《赵昌平文存》出版 发布时间:2021-5-19 11:11:03   作者:包永婷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5月18日报道:5月18日,纪念赵昌平逝世三周年追思会暨《赵昌平文存》出版座谈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赵昌平生前的20多位学界、出版界好友及亲属追忆了他曾经的过往。活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上海市出版协会、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主办。

赵昌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唐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编辑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广西师大三校兼职教授。

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出版人,赵昌平有着现代宏观的出版事业和清晰的出版理念。他担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时,正遇上古籍出版业的行业低迷。他敏锐地预判到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必将迎来传统文化与古籍出版的复兴。于是他提出了“市场意识、专业意识、品牌意识、规模意识”的十六字战略,着重抓优势块面的盘整与弱势块面的开发。短短数年,较为成功地完成了上海古籍出版社选题结构的转型及四个均衡,从而使古籍出版在走向市场的大潮中,防止了非专业化的趋向。

赵昌平(资料图)

赵昌平也是学者型编辑的杰出代表。作为唐诗与中国诗学的知名专家,文史哲兼长,他在唐诗学、中国诗学、唐代文学研究上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界所公认,著有《唐诗三百首全解》、《孟子:匡世的真言》、《赵昌平自选集》等专著及论著400余万字。

《赵昌平文存》分上下两卷,由赵昌平近百篇文章组成。作者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三十多年,见证了中国出版业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融合发展的曲折进程,他对书业的深刻观察和深入思考,值得同行借鉴;同时,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唐代文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座谈会上,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表示,赵昌平的唐诗研究成就及其唐诗史写作构想,是他留给当代学术的最宝贵财富。尽管构想中的《唐诗史》没有完成,陈尚君表示,收入《赵昌平文存》中的系列论文,已经具备了唐诗史的基本框架,而赵昌平自著及协助马茂元先生完成的多种唐诗选本,也具备此一方面的意义。

赵昌平手稿

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认为,《赵昌平文存》是对他一生学术成就的总结,很多研究方法对学界依然有指导意义。比如,这部文存中关于追溯李白思想和创作源头的一系列论文,分析之深切精辟,在相关研究中也可说是独树一帜的。她表示,论文思维的精深和观点的辩证之所以为同类研究所不可及,是因为赵昌平对先秦思想文化资料本身的理解独具只眼,善于从诸子文本中发现各家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

上海大学教授董乃斌回忆,与赵昌平见面,谈得最多的还是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研究,双方对各自发表的论著谈感想。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赵昌平曾谈到,唐诗研究、古代文学研究包括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应该把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层次的研究结合起来。

《赵昌平文存》分十个专题,包括中古诗学、唐诗史论、李白研究、诗人考论、治学门径、书序书评、神话研究、出版专题、杂谈及其他、怀人忆旧。其中“出版专题”是对古籍整理和出版业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怀人忆旧”是深情怀念师友、回忆母校等的散文,其他七个专题则全面展示了他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诗学等方面的文章和卓识。

赵昌平之子赵晔炯表示,《赵昌平文存》是对父亲整个学术生涯里研究和创作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它的出版为后继者指引前行的方向。对于家属和挚友来说,该书的出版带来更多的是心灵慰藉,和对于逝去亲人的缅怀与纪念。

赵昌平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总编辑。他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发展、为扩大上海出版在全国的影响力,为我国的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追思赵昌平先生,缅怀他的业绩,就是要向他学习,好学深思、心无旁骛地做好出版工作,竭诚为出版人服务。”上海市版协理事长胡国强说。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