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从“手抄本”到彩版精装——中华书局与我的敦煌学之旅 发布时间:2020-11-11 13:31:40   作者:西域南海路漫漫  

【按语】本文系为中华书局百年华诞所撰,收入《三升斋随笔》(凤凰出版社2020年版)。另,中华书局即将出版《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35册,仍是精装彩印 ——荣新江

凡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大概每一位都受到过中华书局在学术上的恩赐。像我这样一个“文革”后成长起来的普通学人,是读中华出版的书长大,然后又和许多人一样,在中华的关怀下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没有什么特别的事迹要讲。不过,今年喜逢中华书局百年华诞,回想我和中华的文字因缘,感到从我治敦煌学过程中与中华的交往,也可以见证中华从“文革”后的惨淡经营,到今天的辉煌腾飞,而不论何时,中华人都对学术研究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标题中的“手抄本”,是指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这是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具名编的第一本书,也是“文革”后北大研究敦煌学成果的第一次集中体现。在1978年高校开始恢复科研、教学后,在季羡林、周一良、宿白、王永兴、张广达等先生的大量参与推动下,在中古史中心主任邓广铭教授的支持下,北大逐渐形成一个敦煌学研究的圈子,历史系开设了敦煌学的课程,一些学生也投身其间。北大图书馆专门给了一间研究室,把五百多种中外文敦煌学图书和英藏、法藏及北图藏敦煌卷子的缩微胶卷搬到研究室里供大家使用。在当时那种爱国主义、振兴中华精神的鼓舞下,经过一段艰苦的研究,大概1980年就完成一批文章,并严格编选成这本《研究论集》。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哪有钱来出版呢?就在几位先生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中华书局慷慨地答应下来。不过敦煌文献中俗字连篇,而敦煌学著作里又不可能没有英文、法文,甚至各种西域胡语的拉丁转写,这些在当时的排版条件下是很难克服的。于是,就决定雇人清抄,直接制版,因为当时出版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就是手抄的,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书也手抄出版。结果,原本是研究手抄本的书,本身也变成一个“手抄本”了,当然这个“手抄本”是经过中华书局的精心印刷,而且还用了当时很少采用的精装本。

1982年出版的《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

收入这个“手抄本”的论文,后来大多载入个人文集而排印出版了,但它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版的第一期敦煌学著作的代表作,今天看来,有其版本学上的价值。而对于我这个78级的本科生来说,借着与张广达先生合撰的《关于唐末宋初于阗国的国号年号及其王家世系问题》,得以忝列其间,无比荣光。这是我平生第一篇正式的学术论文,由此它把我规范到敦煌学、西域史的专业领域当中。可能还有一般人所不知道的另一点,就是此文也是由于张先生的原因,被法国学者译成法语,发表在1984年巴黎出版的苏远鸣(M. Soymié)主编的《敦煌研究论集》(Contributions aux études de Touen-houang)第3集中,这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极其难得,试想当时很少有年轻人的第一篇文章就翻译成了西文出版。1984-1985年我到欧洲游学时,正是靠着这篇法文文章的抽印本来打天下,去拜访剑桥大学的伊朗学教授贝利爵士(Sir Harold W. Bailey),去汉堡大学请教于阗文专家恩默瑞克(R. E. Emmerick),去各国调查敦煌吐鲁番文书流散情况。凡此种种,要感激的人很多,但从我的第一篇文章出版的角度来说,我永远记得中华书局给予的恩惠。

时光飞逝,好像一晃我们这些“文革”后出道的学子现在已经走上前台,且不说单篇文章的发表,我近年来主持的两个敦煌学或中外关系史的会议论文集,都是由中华书局精印出版的,这就是2005年12月出版的我与华澜、张志清合编的《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以及2011年12月我与樊锦诗、林世田合编的《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此外,2010年3月四色印刷的我所编《向达先生敦煌遗墨》,完成了周绍良先生等留给我的遗愿,也让人感动,其中台湾“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藏向达书信录文,是核对了中华申请到的图版后才放心付印的。

《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

 


《向达先生敦煌遗墨》

然而,最让我对中华书局的编辑出版工作有较深体会的是《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的出版。

《新获》是我代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与吐鲁番学研究院的李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孟宪实两位先生合作的项目,即整理1997-2006年出土和征集的吐鲁番文献。由于有前辈学者的榜样,我们的整理工作非常顺利,新获文书的内容也极其精彩,有些文书超出了已经出土的吐鲁番、敦煌文书的范围,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在我们整理的过程中,时任副总编辑徐俊先生既作为出版专家,又作为敦煌学研究的高手,数次参加我们的读书班、定稿会等,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见,自始至终关心着我们整理工作的进展,并细致讨论出版上的许多细节。为了做到最好,中华采纳了我们提出来的所有最高要求:八开、铜版纸、彩色印刷、图文对照,大片文书要放在对开的一面上,……前有长篇导言,后加专名索引,琐琐碎碎,一切一切,完全按照我们整理小组的要求来做。还记得,徐俊先生和我最后到京郊的彩色印厂,在那台进口的机器前面逐一打样,调整色彩,最后敲定开印。这部书以精装两册一函面世,从形式到内容,都应当说是目前敦煌吐鲁番文献整理的最佳范例,获得第二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我想这也是当之无愧的。

《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

从“手抄本”的《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到彩版精装的《新获吐鲁番文献》,既是我个人敦煌吐鲁番研究的记录,更是中华书局出版事业日益进步的体现。中华以它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屹立在当今林林总总的出版社中间,我感受到的是中华书局编辑们对学术的敬重,以及与学者之间源远流长的友谊。

(2012年2月5日写于香江,原载《中华读书报》2012年2月22日第14版《文化周刊·我与中华书局》专栏。)

《三升斋随笔》

荣新江著

凤凰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

 

本书目录

001 序

 

【中外关系史】

003 梵蒂冈所藏汉籍目录两种简介

014 考据与义理的相互为用——张广达先生《文本、图像与文化流传》读后

026 跟随张信刚在文明之间游走——读《大中东行纪》

040 韩森编《丝绸之路研究论文精选集》书评

060 丝绸专家笔下的丝绸之路:读赵丰《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

068 创作应体现丝绸之路的内涵

074 一本图文并茂的权威丝路新书——刘迎胜《话说丝绸之路》

083 中国学术的海外贡献——读《近代海外汉学名著丛刊》

 

【西域史】

093 戴仁、雅克·吉埃编《西域——交流之地》评介

099 唤起废墟遗址中酣睡的文化性灵——张师广达先生《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读后

121 加强西域地区的丝绸之路研究

126 西域发现的汉文文书及其价值

 

【敦煌学】

133 新时代·新问题·新进展

138 从“手抄本”到彩版精装——中华书局与我的敦煌学之旅

144 从“补史”到“重构”——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中古史研究

159 从《讲座敦煌》到《敦煌讲座》

169 敦煌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作——评《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1—15 卷)

173 抓住时代机遇 推进敦煌研究

177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敦煌学

 

【吐鲁番学】

187 《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佛经选粹》书评

198 百济康义编《柏林藏吐鲁番收集品中的汉文佛教文献》第3 卷书评

 

207 期盼“吐鲁番学”与“敦煌学”比翼齐飞

214 《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编撰感言

 

【中古史】

235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评介

239 《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书评

246 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书评

252 《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壹(上下册)评介

257 《岑仲勉著作集》书评

265 新发现的中国中世史

280 漫谈隋唐史研究中的史料运用问题

298 期待《史记》三家注那样的传世之作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