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黄松龄与古籍整理出版工作 发布时间:2020-9-18 14:34:48   作者:齐浣心  

黄松龄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七大代表并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高级党校经济学教研室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等职;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黄松龄

黄松龄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党员,为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教育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鲜有人知,他为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也曾做了大量工作。

1954年毛泽东指示吴晗、范文澜标点整理《资治通鉴》、重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同年10月,中国科学院第三历史研究所召集首都一些历史学家,就如何完成毛泽东同志交给的这两项任务进行了研究。这次会上,决定成立标点《资治通鉴》和改绘杨守敬地图委员会,黄松龄当选委员,其他委员为范文澜、吴晗、董纯才、翦伯赞、侯外庐、向达、顾颉刚、尹达、黎澍、刘大年、金灿然、王崇武。《资治通鉴》的标点整理工作顺利开展,1956年正式出版,《历代舆地图》的工作量远远超出最初的设想,杨图改绘委员会决定请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担任主编,将此事担起来。具体协调工作,时任高教部副部长的黄松龄义不容辞地承担了下来。

当时谭其骧在复旦大学有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如果承担杨图改绘工作,教学任务就要暂停一段时间。为此,1954年11月9日,黄松龄给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为整理祖国文化遗产,中央指定中国科学院标点《资治通鉴》与校绘杨守敬著《中国历代沿革图》。中国科学院因人力不足,且无历史地理方面的专家,提请借调你校谭其骧教授至该院工作一年。根据杨守敬编著的《中国舆地沿革图》,加以校正重绘,与《资治通鉴》一并印行,以利青年读者。对此重要任务,各综合大学应极力支持。拟请谭教授在今年寒假期内来京,务希惠允,并请函覆为盼。”此事很快有了进展,谭其骧教授从复旦大学被顺利借调至北京,全力以赴开展改绘“杨图”工作,历经数十载,终于完成《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制。

1958年2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大会。小组组长齐燕铭与黄松龄二人在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大学的同事,曾一起参加革命活动,此番又开始共同为我国的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开展合作。2月9日,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齐燕铭担任小组组长,主持小组工作,金灿然担任古籍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黄松龄与其他古籍小组成员叶圣陶、齐燕铭、何其芳、杜国庠、陈垣、罗常培、范文澜、郑振铎、金兆梓、金灿然、赵万里、徐森玉、潘梓年、翦伯赞等(陈寅恪、张元济、冯友兰未参加)及相关出版单位人员、古籍专家等100余人参加成立大会。这次大会上,确定了古籍整理出版的方针,明确提出了“在规划小组的领导下,应当动员和组织有关力量,在十年至十五年之内,分期分批地把我国古代和近代以至‘五四’以前的主要学术著作有机会有系统地整理和出版”的目标。

1959年3月古籍小组召开的第二次会议,古籍队伍建设和古籍人才培养提上议事日程。这次会上商议决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古典文献专业,培养古籍整理出版专门人才。在高等院校开设专业培养专门人才,涉及大学、高教部等相关单位的协调工作。这期间,时任高教部副部长的黄松龄,与北京大学校长、中文系主任,中华书局总经理金灿然,古籍小组组长齐燕铭等人密切合作、时时沟通,在北京大学专门开设了古典文献专业,开启了新中国系统培养古籍整理专门人才的先河,其意义之重大,影响至今。1959年9月,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开始招生,前三届毕业生有30余人分配至中华书局,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古籍整理出版专门人才。

1962年初,黄松龄来到西北农学院,充分肯定了古农学研究室的工作,并希望他们尽快开设“中国农学史”课程。西北农学院的石声汉1961年在中华书局出版了《齐民要术选读》和《四民月令校注》等专著,在黄松龄的鼓励下,很快根据多年研究心得又完成了《中国古代农书评介》和《中国农学遗产要略》,在科技古籍整理方面做出了贡献。

(来源:人民政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