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产品编辑说丨墓志文献的整理与数字化 发布时间:2019-3-4 15:27:06   作者:雅悯  

《中华石刻数据库》产品编辑说:

本文为大家介绍墓志文献的整理与数字化。看完记得登录籍合网,逛《中华石刻数据库》(点“阅读原文”进入)。本库将持续补充资源,敬请期待。

墓志文献的整理与数字化

1 墓志概述

墓志,一般指放在墓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亦指墓志上的文字。历史上对墓志的称谓较多,有的是名称不同,实质无差别,有的则因时代、对象、内容不同,而略有差异。主要的称谓有“墓碣”“圹志”“圹刻”“圹铭”“葬志”“坟记”“墓记”“志问”“埋铭”“槨铭”“墓版文”“神铭”“玄堂志”“阴堂文”“砖志”“墓砖记”“塔铭”“塔记”等。墓志大多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底部刻有墓志铭,盖上刻有标题。数字化领域中的“墓志”往往采用较为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上文所述的“墓志”,也包括神道碑、墓表、买地券、墓志题跋、哀册等人物墓葬文献。

墓志从汉代开始出现,于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进入成熟阶段。隋唐以后墓志一般依据亡者的行状撰写,主要涵盖了世系、生卒葬时、名讳、官宦等方面,是记载墓主人行迹的第一手资料。这一时期,墓志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也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随着碑刻文献进入研究者视野,墓志文献也开始得到广泛关注。但关注点多在唐及唐以前,宋及宋以后的墓志仍然少有人问津。至今,宋代以前的墓志得到了较好的搜集与整理,但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墓志文献还未得到相应的重视。

2 墓志的价值

2.1 增补和订正人物信息

墓志与正史不同,在人物叙述方面约束较少,往往详细述及墓主的家庭成员、世系等信息,对正史世系错误的补正作用较为突出。如唐高慈夫妇墓志提供了高氏父母的家族世系和其父母生平情况,载高慈“曾祖王臣,北齐给事中、广德将军、散骑常侍、蓝田公”,而这些内容在《北齐书》《北史》中均未记载。又如《旧唐书》卷一八八:“陆南金,苏州吴郡人也。祖士季,从同郡顾野王学《左氏传》,兼通《史记》《汉书》。隋末,为越王侗记室兼侍读。侗称制,授著作郞……贞观初,为太学博士,兼弘文馆学士,寻卒。”即载陆南金祖为陆士季,而《大唐故朝散大夫护军行黄州司马陆府君墓志铭》则明确指出陆士季实为其曾祖。

 

《全唐文》中的陆府君墓志铭

2.2 补充史实

各代史书由于修纂者的价值取向、史料散佚等原因,许多重要历史人物未被史书记载。而志主的生平却是墓志记述的核心,一些被正史漏记、略记的信息,会出现在墓志文献中,为相关史实研究提供了材料依据。如《吴本立墓志》言及其父“医举及第,寻授太医监”,为唐代医举科提供了相关资料。

2.3 为史地研究提供助益

墓志中对志主的丧葬地点多有详细记载,有的甚至罗列出乡、里、坊、街的名称及其隶属关系。官宦家族墓志还常会出现任职地、迁转地以及治下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等。官员外任亡故,墓志还可能会提及归葬途经的道路、城镇与距离的信息,这些都为史地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2.4 对文集进行辑补

首先,补充佚文。古人为亲友撰写墓志碑传是常见的事,现存文集中就流传下大量碑传资料,是研究人物、史事、制度以及家族衰替的重要资料。从已经出土的墓志资料来看,出手名家的就有很多,其中为文集佚文或少见文献的也不少。如宋代《王纯中(黄庭坚的长辈姻亲)墓志》《徐佖(黄庭坚的表兄)墓志》,即为黄庭坚所写,为传世文献中所缺。

其次,出土墓志作为原始文本,可以在校勘异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李参军墓志铭》为张耒所作,其文收入中华书局点校本《张耒集》,文集与志文校勘,仍有差异。例如《张耒集》页八八四述李处道在兴国军“数年反重囚,得免死者甚众”,出土墓志中则写的是“数平反重囚,得免死者甚众”。

2.5 研究家族史

唐以前,世家大族在政治、社会乃至经济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形成门第社会。宋代,科举考试成为步入政治的主要阶梯,是当时影响家族兴衰的重要因素。新兴科举士人家族批量登上历史舞台,竞争激烈,社会流动渐趋频繁。这种迅速的转变,使当时社会各种家族形态并存。有的家族如河南吕氏,世代高官,在政治或学术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通过科举考试而入仕,成为地方名族,或一段时间内在政治、学术上具有相当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士人家族也逐渐增加。这些家族的骤然兴衰,形成近世中国家族发展的一个模式,也是传统社会的一个常见现象。但是,宋代的族谱及其相关资料,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未能留存,仅能依靠家族墓志等资料对家族史进行调研。如20世纪三十年代起,河西折氏族人的神道碑、墓志等陆续被发掘、公布,由于出土资料丰富,建构起较完整的家族发展历史。戴应新就其调查、发掘的部分折氏族人墓志资料,撰成《折氏家族史略》一书。

2.6 反映社会历史现象

多种正史无传的出土墓志,收录了相当多角色各异、出身不同的人物,这些人物墓志所反映的现象,对了解当时的社会更有代表性、更具研究意义,史料价值也更高。如张确及其妻杜氏二篇墓志,提及胥吏构陷张确兄弟的事例。当时胥吏欲罗致张确之兄张砺的罪,张确救兄,吏追捕,杜氏劝其避去,阻止其子张无逸出庭,亲自应讯,以智慧化解危机。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宋代部分胥吏的猖狂。又如《宋中山刘君(再思)墓志》(见下图)载志主“少时家居昼寝室中,家人见一物出入其鼻口……既寤,了不自知,恍惚若狂人”,有时他的话“验若符契”等等。这也能反应出宋人日常思想。


 

宋中山刘君(再思)墓志

3 墓志存量与数字化

3.1 宋及宋以前墓志总量

现存墓志的总量,因有些存在于私人手中,较难得到有效统计;公藏单位除图书馆、博物馆、高校外,各级考古队中也存有一定数量从未公开的墓志。据现今出版物目录统计,宋以前的墓志总量已有比较可靠的估算。

据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集释》(未出版)、梶山智史《北朝隋代墓志所在总合目录》、毛远明等《隋唐五代石刻校注》系列(未完全出版)、气贺泽保规《新编唐代墓志所在总合目录》、曾枣庄等《全宋文》及此类图书参考范围之外的部分图书、公私博物馆、藏家等粗略统计大致如下表:


 

 

3.2 数字化主要问题


3.2.1 墓志文献中冷僻字的处理

在墓志文献中,异体字、通假字和不规范字的使用十分常见。因此,墓志文献数字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字体障碍,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字体的识别障碍,即准确录入冷僻汉字的人需要有较好的文字基础。另一个是技术障碍,目前广泛应用的Unicode字符集虽能较好地解决字库问题,但常用的输入法不太支持大字符集,导致众多的冷僻字无法准确显示和检索。因此,如何处理冷僻汉字仍是墓志文献数字化过程中必须要克服的一道难题。

3.2.2 墓志拓片的版权问题

目前,墓志拓片分藏于各地,很少有集大成的墓志拓片成果。拓片版权分散,整理研究比较困难。

3.2.3 文献信息的准确检索

墓志文献数字化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迅捷、精确地检索到所需内容。数字化墓志文献已经能够做到实现所有字符的检索。由于墓志文献中普遍存在使用通假字、异体字的现象,就使得内容的精确检索更加困难。因此,推进后台词库建设,实现关联检索是墓志文献数字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3 数字化原则建议

3.3.1 元数据处理

元数据(Metadata),又称中介数据、中继数据,为描述数据的数据,主要是描述数据属性的信息。任何文件系统中的数据都分为数据和元数据。数据是指普通文件中的实际数据,而元数据指用来描述一个文件特征的系统数据,诸如访问权限、文件拥有者、数据状态、时间、人物等。元数据的制作就是将文献资料变成可以检索、分析型数据的过程,也是史料数字化的关键。所以在墓志数字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尽量保证元数据项目的准确性。关于拓片元数据项目的设置,在《国家图书馆拓片元数据规范与著录规则》一书中已非常详备。只是墓志数据录入项目的详备,仍不能避免墓志信息录入的遗漏,从而影响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对墓志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考证,准确判断墓志的作者、时间、志主等信息非常有必要。

第二,保留元数据的弹性设置。元数据标准化、墓志内容的多样化和研究者对信息需求的特殊化,都要求对元数据的设置必须预留高度的弹性空间,以便于能够容纳更多的墓志文献及其它资料。因此元数据中需预留简介、世系、墓志简题、墓主字号和谥号、墓志书丹、篆盖、镌刻人、下葬地点、载体形式、墓主籍贯、墓主家族、墓主历官、墓主著作等信息,以便日后持续完善。

第三,保证数据文本的完整性与客观性。课题数据文本的客观和完整是研究结论可信的前提条件,在墓志信息的录入过程中,即便是残存墓志也不能遗漏,以确保研究对象各要素间关系的变化不受墓志文本的影响。



元数据碎片化信息整理

3.3.2 全面资源采集

从墓志保护的角度出发,应以墓志文献的原始文本图像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同时兼顾传见于史书、别集、总集等传世文献的墓志内容,以及墓志研究的相关著作与文论等,使数据库涵盖墓志资料与研究成果的资料合集。

3.3.3 对墓志文献进行点校与整理

由于石刻、墓志文献的发现是长期的、复杂的,发现的墓志需要详细的考订才能够纳入使用范围。为了保证数据库中资料的权威性,对墓志进行真伪辩正、文字认同、史实解释等工作都很重要。以古联公司的墓志数字化为例,数字化过程中,每个子库都邀请其领域的专家来整理,比如宋代墓志作者是宋史专家李伟国先生,汉魏六朝时期有拓片的墓志部分作者是已故的毛远明先生;墓志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点校、注释等,整理过程中详细考证了墓志的作者、生卒葬时、志主、地点等信息;同时,整理者对墓志中的疑难字、俗字进行考订,以出版规范字体进行整理,也解决了大多墓志文献中冷僻字的问题。

3.3.4 积极处理版权问题

为了解决墓志拓片的版权问题,整理者一般既是专业领域的专家,又是专业墓志拓片的收藏者。汉魏六朝碑刻与宋代墓志的作者,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汉魏六朝拓片,另有少部分未收藏拓片从朋友处获得图片授权,一并整理入库。唐代墓志作者本身是收藏家,现藏有唐代墓志拓片8000种以上,承担项目后,更是继续积极大量获取墓志拓片,或从友人处取得授权。

3.3.5 解决信息检索的准确性

在墓志中,志主的姓名往往分开填写,不利于检索。为了让数据库更加准确地检索,整理者需在标题中增加完整的志主姓名信息。同时还应根据墓志的情况,编制适合墓志需求的关联字表;编写设置人名、字号、地名、职官名的同位语检索体系。

3.3.6 保持可持续性

数据库应保持持续编制,不断完善,作者根据新的资源,不断补充和完善数据库内容,收入最近的墓志资料,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

4 总结

总之,墓志数据库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墓志数据库的建设还需要建立在对墓志文献整理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本库集合相关领域专家,持续、全面地整理和收录墓志资源。



关于“籍合网”


“籍合网”是国内首款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由中华书局下属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籍合网”下集中整合了多种古籍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是目前正在运营的重点产品。其资源以中华书局整理本古籍图书为核心,同时涵盖多家专业出版社的古籍整理成果,截至2019年初,上线资源已达到2694余种,总计约12.5亿字,数据资源以及合作出版社还在持续增加。该产品目前已经成为专业领域内权威的古籍整理数据库。此外,“籍合网”整合的数字产品还包括 《中华文史学术论著库》《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中华善本古籍数据库》《中华文史工具书数据库》《中华石刻数据库》等,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与研究需求。

欲了解更多,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籍合网”。

(来源: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