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清末词坛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王鹏运词集校笺》出版 发布时间:2018-6-22 9:35:40   作者:黄亚卓  

  近期,由沈家庄、朱存红二先生集数年之功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王鹏运词集校笺》上、下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隆重推出。
  王鹏运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成就的卓越人物,世间公认为词史上“晚清四大家”中的首席。康有为称许他“填词为光绪朝第一”。叶恭绰称许他:“半塘气势宏阔,笼罩一切,蔚为词宗。” 蔡嵩云则首肯王鹏运为清词第三期的“创始人”,为“桂派”领袖,并强调“此派最晚出,以立意为体,故词格颇高;以守律为用,故词法颇严。今世词学正宗,惟有此派。余皆少所树立,不能成派。”
  本书是对王鹏运的全部词作进行搜集、考订、校勘和笺注。搜集到王鹏运词作共759首,是迄今为止海内外收录王鹏运词最全者。作者根据王鹏运各个刻印本、手抄本、稿本等择其善者作为底本,对全部词作进行详尽校勘,对其中人名、地名、历史事件、京都文物掌故、难字、僻典和化用前人成句等词句进行详略得当的注释和笺疏。作者词学功底深厚,古籍整理水平较扎实,全书校对精审,笺疏得当,尤其引证文献总体上较为准确严谨,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在校勘和笺注过程中,本书结合作品实际对于王鹏运在清代末年的文学地位、词学成就及其词作的创作分期和风格等进行了论述。根据文本细读,结合王鹏运家世与经历,考索了王鹏运家学沾溉、师承渊源以及与同辈结社唱和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徐乐帅之史实,第一次将王鹏运词的创作分为四个时期。完成了对于王鹏运全部词作文本的系统化梳理。还原了王鹏运词体创作的原生态面貌。
  该书指出:王鹏运结社唱和,自始至终是词社的核心和中坚,这奠定了他在清末词坛的领袖地位。
  这部书的创新,还表现在研究视野的开阔。编著者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于原始遗存文本的搜集、整理与笺注,还注意将视野投放于作者所处的整个历史时代来加以考察。如,王鹏运与光绪帝的关系,他在戊戌变法中的立场与态度;王鹏运与慈禧的关系;他在词作中咏叹甲午海战,咏叹庚子国难的深沉伤痛是如何造成其词风沉郁哀婉的主体性风格等。
  该书根据王鹏运的创作实践的系统研究和对于王氏词学理论探索成就综合考察,首次提出,王鹏运乃清代词学的集大成者。考其“集大成”的意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数端:
  一、 对宋代著名词人的追摹与学习借鉴,能够集南北宋诸家之大成。半塘学词从王沂孙入手,再由姜夔、辛弃疾、吴文英以上窥苏轼、周邦彦。还曾向南唐词人冯延巳、南宋周密、张炎等学习。再由南追北,上及张先、柳永、晏几道等名家,取两宋各大词人之所长,由此形成其转益多师、博观约取的“重拙大”的独特风格。
  二、 取清代词坛各大家之长,能够集常州词派和浙西词派之大成。
  半塘的学词道路大致与常州词派周济之说相近。这在其《四印斋所刻词》,将《东坡乐府》列为第一,《稼轩长短句》置于第二,便可见端倪。在词学宗尚上,半塘作词于碧山、稼轩、梦窗、清真外兼宗姜夔、张炎之清空醇雅,实际上已取浙西词派与常州词派之长而融通且兼采之。常州词派标榜稼轩,半塘却稍抑稼轩之豪旷,而推崇东坡之清雄,卓然有以自树。
  在词作内容上,浙西词派标榜醇雅、清空,常州词派讲究言有寄托,虽然在面貌上各有追求,并均以学习宋人相尚,但都显得与世事脱节。王鹏运常将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写入词中。“于回肠荡气中仍不掩其独往独来之概”,内容上表现出既不同于浙西派又有别于常州词派的独创个性。
  三、 在词学观念、特别是对于唐宋以来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文学本质特性的理解与体认上,王鹏运有独到的认知与感发,是真正的集有宋以来关于词体观念演进之大成者。
  王鹏运于清末久宦京华,不仅致力于校刻词集,还以词坛名家的身份经常召集词社,以词相唱酬,其词弟子况周颐、朱祖谋及清季词坛名人文廷式、郑文焯等都受其熏染,影响力进而扩展至整个清季词坛。因此可以说,王鹏运实为清季词坛盟主,“开清季诸家之盛”,为清代词学集大成者。此次对其词集的整理,对于研究“清末四大家”和清代词坛,将提供一份完整有据且有独到学术价值的文献资料,对于晚清近代文学研究、粤西文化研究亦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王鹏运词集校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定价:188.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