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古琴作为我国古老的弦乐器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象征与文化内涵的器物。因它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古琴文化在两千多年的时代变迁中孕育了独特的品格,洋溢着丰富的意藴。在传统社会中,抚琴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活动的呈现,还展露了弹奏者的精神生活、人生境界。因此,在历代王公贵族、文人雅士的推崇之下,琴艺的传播、琴曲的收集整理深受重视。从中国传统音乐文献的存世状况而论,古琴文献整理、刊印的数量之多是其他任何一种乐器不能相比的,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大量琴谱为我们研究和传承古琴文化奠定了丰富的文献基础。
上海图书馆的古琴文献是浩瀚馆藏中的一部分,虽然数量不多,但颇具特色,既延续了江南琴学的传统风韵,也凸显了近代上海兼收并蓄的城市文化烙印。以往琴学界人士也曾对此进行过研究整理与出版,多部琴谱被编入《琴曲集成》之中。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推动下,近年来在未编文献的整理编目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琴谱、琴论的稿钞本,为我们重新认识上海图书馆所藏古琴文献的价值与地位提供了新材料。随着“古琴艺术”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所兴起的“古琴热”,古琴文献的整理出版得到了有效的推动。不仅收有六朝后期至清末民国一百四十二种琴谱的三十卷《琴曲集成》由中华书局出齐,还有众多古琴研究著作与琴谱陆续问世。我国古琴艺术的发展、保护和传承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景象。因此,馆藏古琴文献整理出版正逢其时,将有助于促进当代古琴艺术的繁荣。
然而,琴谱等资料作为专业音乐文献,其整理者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方能胜任。因此,本馆特邀古琴学者严晓星先生协助主持馆藏古琴文献的整理开发,期望从专业的角度指导本馆年轻的文献工作者开展本项目的整理,从实践中掌握音乐专业的文献解读与提要写作。这是本馆近年来历史文献专题整理研究的一次成功合作,展现了“至诚合作”的上图核心价值观。我们将以开放的胸襟,进一步加强与馆外专家的合作,共同开展有关专业文献的研究与开发,为学术界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
本书出版的意义,不仅是首次刊布了一批琴学新资料,而且为我们深入认识上海在中国琴史上的地位提供了文献佐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的文化积沉具有丰富的多元性,既有中西交融的现代性,也有弘扬古典的继承性。而古琴在上海的文化谱系中得以立足,既是繁荣的城市经济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基础,也是这个城市海纳百川的胸襟吸引了各地琴人,使之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呈现出琴坛盛况。上海图书馆得益于地缘之利,收藏了丰富的琴学文献,其中不乏琴坛名家的作品与藏书。本书的选编不求全贪多,不是单纯地将馆藏古琴文献汇编出版,而是重在未刊的稿钞本,突出珍稀性。其中有多种文献是近年在古籍普查中新发现的,未见于馆藏目录。如《琴谱 琴谱指法 琴谱指法纪略》、《佚名琴谱》(乙种)、《印生氏钞谱四种》、《周永荫传谱二种》、《栩斋琴谱稿》、《栩斋日记》、《幽兰卷子指法解析》等。本书共收录上海图书馆所藏古琴文献三十部,此外,还辑录了钞本题跋八篇,选入了三通琴人书札,此批文献的特色和价值在编者前言与提要中已有概述,兹不赘言。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华书局和各位编者大力支持,在此予以致谢。
(《上海图书馆藏古琴文献珍萃 · 稿钞校本》,中华书局2017年10月出版,定价:46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