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我所知道的于北山先生——喜见“陆范杨”三谱重版 发布时间:2017-11-21 10:50:28   作者:王海根  

  淮阴师范欲为已故的于北山先生举办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消息传来,上海古籍出版社积极响应,将其力作《陆游年谱》《范成大年谱》《杨万里年谱》重版,作为老版三谱的责任编辑,勾起我对于老的诸多回忆。
  于老自学成才,在南京的中学任语文教师多年,潜心治学,几乎遍访南大、南师两校诸多名师(如胡小石、汪辟疆、孙望、唐圭璋等人),利用节假日上颐和路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查阅文史典籍,精心编撰的《陆游年谱》于20世纪60年代在中华书局上编所刊布,一炮打响,得复旦大学著名教授朱东润先生首肯,亦引起日本知名汉学家小川环树注意,撰文倍加赞许。从此,一发不可收,致力于南宋诗人四大家,因尤袤集子不存,便继续搜集史料,为范成大、杨万里分别撰著年谱。一人独撰三谱,资料翔实,分析精辟,判断中肯,功夫可谓了得,皇皇巨著三大册,在南宋文学史研究领域可谓独树一帜,十分引人注目。
  “文革”中,于公被发配到苏北王营(近淮阴)劳动(美其名曰“下放”),粉碎“四人帮”后,于老到了淮阴师专(师院前身),于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经常赴宁寻师访友,到南园“淘金”(钩稽史料)。于老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用“一网打尽”的办法尽量占有史料,然后先述“时事”,作历史铺垫,紧接着以时间为序,叙述谱主生平事迹及著作(主要是诗歌创作),行文中夹有言简意赅的评论,继而用作注的形式将谱文立论的史料根据条分缕析一一标出,对历代文人年谱的撰作体例多有创新。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一、于老在《陆谱》初版后,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继续广泛涉猎南宋以来有关文史杂著,网罗谱主传闻轶事,细加甄别,择善而从,陆陆续续寄交责编补入,来往信件有数十通之多,可见其用力之勤,为后来订增补的《陆谱》增色多多。二、于老撰著的《杨谱》命运多舛:“文革”前即交付“中华上编”,且业经三审通过发厂待排,谁料祸从天降,因“文革”出版业务中断退还,幸得于老夫人机警,将书稿塞在生煤炉杂物篓中得以逃过一劫。“文革”结束,学术繁荣的春天来了,于老不惮事烦,将《杨谱》原稿重新修改一过,又亲手誊录直寄沪上。由于种种原因,于老他生前仅看到印厂排出的清样,而未及见成书即撒手人寰。三、于老生前本有一夙愿: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官制,“啃一啃”诸多学人视为难啃的“硬骨头”,成一专著,终因他积劳成疾,心力衰竭,带着遗憾走了。
  于老为人忠厚,待人接物热情诚恳,颇讲礼数,脸带笑容,和和气气,但一言及坏人坏事,亦有金刚怒目之时。我忝为其力作三谱之责编,多有接触,感慨颇多,当年他是我这个涉世未深的后学的忘年交。他全身心地投入撰著事业、广泛涉猎群籍、求全求备的精神感染了我,在事过三十年后的今天,在我心中依然经常怀念着他老人家。
  于老为人方正,住的是平平常常的斗室,用的是方桌,坐着的是方凳,我有一位同事当年走访过他,为此给他起了个雅号,叫“四方斋主人”,附述于此,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又,老上编已故的室主任华守一同志,曾赞不绝口地谈及于老来上编修改其待刊的《陆谱》,寓居在绍兴路七号一小阁楼,时值炎夏,每天赤膊上阵,挥汗如雨,手不停批,孜孜不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笔者将所闻附记于此,以志不忘。
  (《陆游年谱》(于北山年谱著作三种),定价:78.00元;《范成大年谱》(于北山年谱著作三种),定价:58.00元;《杨万里年谱》(于北山年谱著作三种),定价:98.00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