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晚近士人的家国记忆与生活图景——《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出版 发布时间:2017-8-15 14:27:55   作者:樊 昕  

继2014年3月、2015年6月、2016年9月《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二、三辑出版后,凤凰出版社于今年6月推出了《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此辑收书12种,分别为《江瀚日记》《英轺日记两种》《胡嗣瑗日记》《王振声日记》《黄秉义日记》《粟奉之日记》《王承传日记》《唐烜日记》《王锺霖日记(外一种)》《翁同龢家书诠释》《甲午日本汉诗选录》《达亭老人遗稿》。

  丛刊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1949 年这一时段,这正是古老中华经历内外剧变的时期,它既接连着古代与当代,又接连着中国与外国,因此具有浓郁的政治历史色彩。此一划分不拘泥于以1840年作为分界点,这样就观照到历史的连续性,从而以更广更高的视野展现了各种历史面向的演进脉络。丛刊的“稀见史料”,从形式上说,乃注重发掘那些少有公开刊刻的稿本、抄本,从内容上看,则包含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本辑继续秉承前三辑的风格,以私人化、生活化的日记、家书为主,力图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提供一批更见深度与细节的史料,以丰富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如《江瀚日记》,江翰曾历任重庆东川书院山长、长沙校经堂教席、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监督兼教务提调、京师大学堂京学分科经学教授、京师图书馆馆长、参政院参政、国史馆编纂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等职,由清入民,可谓身居机要之位。他在日记中记录了与当时政界名流、文人墨客的诸多交往细节,如与俞樾及俞陛云的交往,主要在光绪二十四年与二十九年。所记之事有日常拜访、唱和、请作序诸事,其中不少片断能显现俞樾在苏州的生活情状。其从四川到湖南、安徽、江苏,再到北京、山西,所结交官员及文人学者众多,宋育仁、柯劭忞、罗振玉、冒广生、缪荃孙等多次在日记中出现,如将江瀚所记与上述人等日记所记对读,便能多视角还原日记所记事件的情境,呈现不同记录者的视角差异,丰富历史事件的再现。刊刻于1903 年,署名载振的《英轺日记》记录1902年4 月至9 月间,清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率使青龙镇遗址位于今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为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1988年在青龙村发现的数口唐代水井以及出土的遗物,为上海考古人留下无限的期待与遐想。自2010年至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该遗址进行了长期的勘探与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4月,青龙镇遗址入选有着考古学界奥斯卡之称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意义之重要自不待言。而《考古 · 古港:上海青龙镇的发掘与发现》一书则是青龙镇遗址发掘过程全方位的呈现,同时也是上海考古人以一片赤诚火热之心对上海这座城市作出的深入解读。此书的主要内容,从书名即可探知一二。“发掘”包括了二十余年来在青龙镇开展的考古工作,其中有对各类型遗迹、遗物的介绍,佛塔塔基、铸造作坊、房址、水井等遗迹令人应接不暇,阿育王塔、水晶念珠、舍利、铜镜、陶瓷器等遗物使青龙镇的形象更为清晰具体。“发现”则一一点明此次考古工作中的重大突破,曾繁盛一时的青龙镇,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谈起青龙镇的历史,要从吴淞江说起。青龙镇因据吴淞江下游沪渎口,地理条件十分优越。自唐代兴起后,伴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青龙镇日渐兴盛。市镇发展繁盛,往来商贾集聚,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古有《青龙赋》对此作出了说明:“粤有巨镇,其名青龙。控江而淮浙辐辏,连海而闽楚交通。”史载“自杭、苏、湖、常等州月日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南宋末年,吴淞江日渐淤塞,青龙镇的港口功能逐渐被后起的上海镇所代替。曾经的辉煌一去不复返,空余矗立至团往英国祝贺国王爱德华登基途以及回程路经比利时、法国、美国、日本的所见所闻。经整理者考证,证明了日记的实际撰写者是随载振出访,时任外务部员外郎的唐文治。与此前诸多的出使日记相比,该日记有两处重大不同:首先,出使日记重在摘抄报刊文摘、记录公使团在外流水日记,然《英轺日记》却侧重记载所历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且加有精要点评;其次,《英轺日记》除有原本刊刻出版之外,随后即有白话译本问世,题名为《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分章节,改原第一人称为第三人称,配以插图,连载于《绣像小说》杂志。《英轺日记》因此拥有文言、白话两种版本,这在晚清众多出使日记中绝无仅有,也使得其影响力突破上层的士大夫阶层,而有可能向下深入民间。《黄秉义日记》原稿达六十四册之多,起于壬寅(1902)年九月初一日,止于戊午(1918)年三月二十九日,这段时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包含清朝最后十年、辛亥革命、民国最初数年,日记中记录了大量相关时政大事、浙东社会生活、人物轶事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史料价值。日记记录的时政大事以辛亥革命为中心,作者对辛亥革命经过所下笔墨尤多,仅仅辛亥一年所记就有六册,尤其是武昌起义爆发后,作者每月即记完一册,日均记约七千字。还对此前的清廷停止科举、预备立宪、之后的议员选举、省地独立、土地丈量、蒙藏及中俄边界紧张形势、日本侵占青岛并骚扰山东、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新式军备的出现等均有记录、议论。他如《王锺霖日记》记载内容,主要在山东、直隶和京师一带,以交游、会友、家居、风俗、为官等内容为主,从中可以窥知晚清社会风貌。而王振声所记,起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止于民国十一年(1922)十二月,记其前后20年间之日常起居、宦场行踪及书画写作、人际交往。另外还有最早记载戊戌政变、提供清末维新史、清末官制改革的重要史料的《唐烜日记》、汇集并对翁同龢家书进行诠释的《翁同龢家书诠释》等,均持续体现了丛刊的特色。

  今的青龙塔独自诉说着青龙镇往日的辉煌。隆平寺塔属青龙镇的“北寺”隆平寺,与“南寺”的青龙塔是复原青龙镇布局的两个关键地标。青龙塔塔身虽已残破,但毕竟得以留存至今,而已消失在人们视线内的,还曾作为港口灯塔的隆平寺塔又在何处?根据考古勘探发现的模印文字砖(为“入塔内”三字),再结合相关文献史料,考古人员将隆平寺遗址的区域锁定下来。然而,保存下来的遗迹多已残缺,仅能提供支离破碎的信息,给发掘人员带来很大困惑。最终,一张青龙塔的航拍照片,为隆平寺塔基的确定提供了线索。2016年9月8日,考古人员迎来了充满期待而又分外紧张的一天——这一天要开启隆平寺塔基地宫。从早上6点30分,至晚上22 点41分,经过16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地宫的内部结构与文物终于露出真容。地宫为五层套函,分别为石函、木函、铁函、木贴金椁、银棺。地宫内出土遗物丰富,有阿育王塔、木贴金释迦牟尼涅槃像、水晶念珠、舍利、“禄合”铜印……隆平寺塔为民间捐资修建,一片片舍入的青砖,是信徒心意的代表;封入地宫的供养圣物,承载着虔诚信徒的美好希冀。青龙镇遗址在4000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出土了6000余件可复原瓷器及数十万碎瓷片。福建的闽清窑、建窑、东张窑,浙江的越窑、德清窑、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等,窑口众多,品类丰富。碗、盘、盏、壶、洗、罐等,有的器壁饰传统的花草纹样,有的则装饰椰枣纹、狮纹等,颇具域外风情。如此丰富的瓷片堆积,且大多没有使用痕迹,推测很可能是运输过程中因破损而丢弃于此。再结合青龙镇向内连通长江、吴淞江,对外沟通东南亚的地理条件,进一步印证了青龙镇的贸易港口地位。对于“稀见”性,本辑也有了新的尝试。《甲午日本汉诗选录》,作为反映甲午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段的汉诗选集,尚属首次。特别是,从今天很难见到的当时日本各类报刊以及专门为鼓吹甲午战争而编辑的专集中爬梳剔抉,使之从尘封的历史中再现,尤为难能可贵。众所周知,甲午战争源于清日两国争夺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始于1894 年7 月25 日,终于1895年4 月17 日,清政府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日本胜利、清廷惨败而告终,两国从此也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命运。战争还被视为近代中日矛盾冲突之始,今日的钓鱼岛、东海等问题,上溯其源,均与此役有一定关系。至今,双方关系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某种程度上,甲午战争不仅改写了两国的历史,在精神文化领域也给予近代中日两国以深刻的影响。作为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本,从唐代开始便积极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直到近代,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汉文化水准,以典雅汉语写成的文学作品,以诗为盛,历来是日本古典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璀璨明珠。日本汉诗经历了奈良平安诸朝(794—1192)的贵族时代,镰仓(1192—1333)室町(1334—1602)的“五山文学”,江户时代二百六十余年(1603—1867)等阶段,可谓代不乏人,名家辈出。尽管经历了明治维新以欧美文化取代汉文化的时代风潮,汉诗仍然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一般认为,甲午之后,日本汉诗的创作便不再风行,可谓“古典时代的终结”,然而,甲午之际,当时活跃于文坛的汉诗人仍然为数不少,创作了大量与战争有关的作品,这些作品无疑有助于今天的读者更深层次地认知战争的时代背景,更细致入微地体察战争对日本文人日常生活及创作的影响,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材料,具有历史与文学的双重价值。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别集选录,选择了诸如冈本黄石、小野湖山、赖山阳、内藤湖南等五十余位著名汉诗人别集中与战争有关的诗作;第二部为专集部分,先选择了当时影响较大的两部汉诗总集《明治汉诗》《昭代诗集》中的相试想,往来商贾曾奔走于各大窑场,精心挑选了一批质量优良的瓷器。小心装载,整齐叠放,满载一船船精美瓷器,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此扬帆启程。给异域他乡带去了土与火的艺术结晶,也碰撞出了文化交流的火花。市镇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发展。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诸多文人驻足,对他们而言,青龙镇正是安乐淳朴的理想居所。不少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范仲淹、梅尧臣、范成大、苏轼、米芾、赵孟頫……曾运笔描绘“近水人家随处好,上春物色不胜妍”的宜人之景,也曾挥毫书尽“傍观莺窦湖,渺渺无涯岸”的苍茫之感,留下“江花与江水,客思两无穷”的不舍之情。在详述青龙镇的考古发现之外,书中还有对文物保护科技手段的解读。发掘前要对可能出土的文物作全面考量,做足应急预案准备,发掘后要进行保护、清洗、检测、分析。过程中不单是冰冷的仪器,也不仅是枯燥无味的数据,而是针对各类不同材质、不同保存状况的出土文物选择适宜的方法。考古发掘工作的初衷是将遗迹、遗物妥善保护,借此复原当时的活动场景,探究逝去的历史,并将传统文化的精粹传承下来。可以说,文物修复人员有一双妙手,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出土时已残碎不全的文物重新焕发出曾经的光彩。此书在写作形式上不乏新颖活泼之处,于正文旁穿插链接解释考古学的专业术语,还扩展了青龙镇的背景知识。如探方、地层、主动性考古发掘,再如青龙镇名称的由来、吴淞江与青龙镇、黄天荡之战,此外还附有探方发掘日记、遗迹平剖面图、大量发掘工作照等。既可略过链接直奔主题,掌握青龙镇遗址的具体工作过程,亦可扩展阅读,加深对相关信息的关作品,又取录了《征清诗史》《大纛余光》两部专集,前者是一个战争参与者所作的战争实录诗,后者是一诗人选录的其时名流所作的与战事有关的作品;第三部分为报刊摘录,选取了当时影响较大的三种报刊《每日新闻》《日清战争实记》《东京日日新闻》中所载与战争相关的汉诗,同时也从另外三种报纸《风俗画报》、《国民新闻》、《万朝报》上摘录了部分汉诗。这些作品多是受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思潮影响的产物,战后各类日本文学史著或研究者已很少提及,差不多已被扫进了历史垃圾箱,尘封了七十余年。然而,从汉文学史角度看,这些作品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明治时代文学风气,反映了日本汉文学在历经一千余年发展之后的整体风貌。创作这些汉诗的诗人,是日本最后一代系统接受汉学教育者,这类诗也是日本汉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的代表之作,对于日本汉文史而言,这是一个高峰,也是最后的高潮,对研究日本汉文学史来说,这应是一段不容忽视的环节,它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日本文人吸纳、化解汉诗文的能力,体现了中国古典传统在异域里一种特殊的传承与发展;更为有意义的是,这些诗作对于研究甲午战争历史乃至日本侵华史,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本丛刊第五辑约15种即将交稿,预计明年6月整体推出,第六辑的编选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凤凰出版社将通过数年不懈的坚持与积累出版,计划以百种以上的规模,努力把《丛刊》打造成中国近现代史文献的品牌图书。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凤凰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江瀚日记》,定价:62.00元;《英轺日记两种》,定价:48.00元;《胡嗣瑗日记》,定价:38.00元;《王振声日记》,定价:68.00元;《黄秉义日记》(全5册),定价:350.00元;《粟奉之日记》,定价:42.00元;《王承传日记》,定价:35.00元;《唐烜日记》,定价:66.00元;《王锺霖日记(外一种)》,定价:82.00元;《翁同龢家书诠释》,定价:52.00元;《甲午日本汉诗选录》(全2册),定价:198.00元;《达亭老人遗稿》,定价:29.00元)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