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大河内辉声对每次笔谈都进行精心整理,朱笔标序号,注明笔谈情景。
“笔谈”即通过书写进行的交谈。晚清时期,我国有为数不少的外交官、学者、民间文人、书画家等东渡日本,与向往、喜爱中国文化的日本人频繁交流。这些日本人大都不会说汉语,却擅长书写,而中国人又大都不谙日语,于是双方以笔代舌,开展交流。笔谈与唱和、序跋、书信一起,成为当时中日文人间盛行的交流方式。《大河内文书》就是这时期笔谈文献中的荦荦大者。
《大河内文书》是1875年至1882年间日本人大河内辉声等与在日中国人及朝鲜半岛人士之间的笔谈记录,现存8种78 卷76册,分别收藏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和高崎市赖政神社,原件有册子装和卷子装两种形式。该资料多以笔谈者(如《罗源帖》《桼园笔话》)和笔谈时间(如《丁丑笔话》等)命名,其内容五花八门,上至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博物义学、古典章句,下至两国间的名山大川、风情民物、民间习俗、贩夫走卒用语、扇页的题字和漫画等几乎无所不包,构成了其内容广泛性的特点,这如同一座未被开发的富矿,由表及里,相信会带给人们各种研究的收获。
《大河内文书》收录的笔谈中,参与人数众多,据王宝平教授统计,在6年的笔谈交流中,中日朝共有132 人参加,其中中国58 人,日本69 人,朝鲜半岛5人。参加笔谈的中国人既有何如璋、何定求(何如璋弟)、何其毅(何如璋子)、黄遵宪、杨守敬等驻日外交官及其家属,也有王治本、罗雪谷、周幼梅等寓日文人、画家。日本人除大河内辉声外,还有宫岛诚一郎、石川鸿斋、冈千仞等,朝鲜半岛人士则为李祖渊、金宏集等外交官员。
《日本藏晚清中日朝笔谈资料 • 大河内文书》8册,将底本全部重新拍摄,按原件顺序彩色影印出版,个别卷次纸背的文字亦如实保留,真实地再现了底本文献原貌,首尾连贯,内容完整,图版清晰,不仅具有历史文献价值,也体现了手稿的文物价值。本书书后制作了《大河内文书佚存一览表》《大河内文书细目》《笔谈者小传并索引》三种附录,以供研究者使用,使该资料更具有学术公器的性质。《佚存一览表》从宏观上展现了底本原件的数量规模和现存情况,《细目》列出了每一次笔谈的时间、人物、地点,《小传并索引》可对参与笔谈的人物有直观的了解,且可便捷找到该人物出现时的记录。
陈寅恪曾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这一著名的论断,二十世纪以来不断被敦煌文献、内阁档案等典型事例的发现而证实,近年来随着域外汉籍热的兴起,笔谈文献也开始被发现、被关注。这套笔谈资料的影印出版,希望对“笔谈史”、近代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助力,提出新问题,引领新潮流。
(《日本藏晚清中日朝笔谈资料 • 大河内文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8 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年12 月出版,定价:4800.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