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作者二人十数年用功海内外首推《杂阿含经》五十卷足本古籍全校 汉巴详注 独立词典 发布时间:2017-6-14 14:39:55   作者:  

 

  《杂阿含经校释》(全8 册)

  王建伟、金晖著

  ISBN:978 — 7 — 5675 — 0534 — 6/B.76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7 月出版

  32 开 精装980.00 元 平装680.00 元

  ★依古文献重编类目、还原卷次。

  ★十种刻本、汉巴经论校勘全文。

  ★择取对应巴利经译补两卷佚经。

  ★以汉巴早期经论精注文句。

  ★汇集《杂阿含经》独立词典。

  ★考订古印度重要悬疑史地及人物。

  ★重新增修汉、巴及汉译异本对经。

  ★获得2013年度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资助。

  ★荣获2014年度全国优秀古籍一等奖;2014年度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第十四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

  

  内容简介

  原始佛教在佛灭度一百年后产生部派,至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远播南北,其中上座部和有部所传最力,南传至斯里兰卡等地(现存上座部完整三藏及注疏),北传至中国(现存有部经典最丰)。唐义净《南海寄归传》谓:南印乃至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所传皆上座部,北印及南海诸国(今东南亚)皆传有部。二部盛极当年可见一斑。

  汉译《杂阿含经》为有部较早传本,由法显从斯里兰卡取回,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罗汉译,是北传四阿含中唯一梵出作品,被认为是最接近早期佛经原貌的佛陀言论集。而与之对应的南传巴利本《杂尼迦耶》则完整保留了二千三百年前上座部佛经的原貌,是现存最古老的佛经。

  惜此珍本自来中国,即以“小乘经”蒙尘,流转千年,次第颠倒、经卷残失、误写误补、面目难辨。直至近代有吕澄、印顺等前辈对此做了开创性的研究,《杂阿含经校释》即在此基础上努力拓展,以求还原。《校释》主要成绩有三:(1) 编类补佚、勘订足本。依玄奘、义净等译典所记体例,重编类目、还原卷次;以《高丽藏》为底本,《房山石经》、《赵城藏》等近十种刻本为校本,辅以汉巴经论,校勘全文;由巴利本译补两卷佚经。(2) 汉巴精对、以古注古。南以巴利三藏,北以本母、阿含异本、有部阿毗达磨、有部律书等文献,互参汇注,不避不漏,集为词典。(3) 南北相较、证其同源。全面、深入比较研究汉巴早期经论,增改对经,记录证据,显示南北阿含实出同源,同期经典之词、句、文、义皆具极高互释性,令后期经典望尘莫及。全书工程浩大、头绪繁多,作者倾二人之力、尽十余年告成,填补了《杂阿含经》乃至原始佛教研究领域的多项学术空白。本书校点恰当、译语准确、注释精细,不仅恢复了《杂阿含经》的原貌、疏通了经文的滞碍,更廓清了原始佛教的思想结构,令这部沉寂千年的古籍珍本重放光彩。

  

  专家推荐

  《杂阿含经》为四阿含之一,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对佛教史、佛教哲学、中国文化史等的研究都极为重要。但由于此经在流传过程中,发生次第颠倒、缺失、误补等现象,为了恢复其原貌,非常需要对照巴利原本,进行校勘、标点和注释。上世纪末,大陆和台湾虽分别出版了四阿含的现代版本,受到读者欢迎,但仍存在许多缺憾,有待弥补。

  本书作者王建伟、金晖先生长期潜心研究佛典,并曾师从斯里兰卡著名学者学习巴利三藏,他们在吸取吕澂、印顺等前辈学者和日本、西方、印度、斯里兰卡等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高丽藏》为底本,选取《房山石经》、《碛沙藏》、《赵城藏》、《大正藏》等进行校订,并与巴利藏对勘,对全书进行标点,详加注释,调整卷次,完成了达350余万字的巨著,从而使得我国对《杂阿含经》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全书体例完善,并且编制了专门的《杂阿含经》词典。

  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为广大佛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好、最可靠的《杂阿含经》的新本,因此是一部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具、社会效益良好的创新专著。特郑重推荐。

  徐文堪(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审、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来源:古籍新书报 2017年4月)